| 2024-12-13 周五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
Forestry and Grassland Bureau of Hebei Province
重要文件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重要文件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河北省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作者: | 文章来源: | 发表时间:2022-05-17 | 点击率:103086
保护视力色:

冀林草发〔2022〕6号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动全省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经研究,我局制定了《河北省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2年5月12日         


河北省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林草产业是重要的绿色产业和基础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包括经济林、林产工业、森林草原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苗木花卉、林业生物质能源、木本粮油等众多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林草产业是实现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自然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深化林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社会对优质林草产品需求的重要举措。为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维护生态安全,更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依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河北省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省林草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坚持生态林经济林并重,推动林草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有效保障了绿色生态产品供给,促进了农民增收。

各类林草资源日趋丰富。2020年全省森林面积达到9901万亩,草地面积4266万亩,湿地面积1413万亩,现有自然保护区41处,批建总面积1027万亩;风景名胜区51个,批建总面积849万亩;森林公园105处,批建总面积780万亩;湿地公园57处,批建总面积131万亩;国家级沙漠公园3处,批建总面积11万亩;地质公园19处,批建总面积240万亩;国家级海洋公园1处,批建总面积15.3万亩,丰富的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为我省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林草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草产业持续稳定发展。2020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1405亿元,全省经济林面积达到2363万亩、总产量达到1038万吨,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7个、河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6个;培育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11个,林下经济规模达到580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20亿元;成功举办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加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和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并荣获多项金奖,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62万亩;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观光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年均接待游客超过2726万人次。

林草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十三五”期间,全省林草产业突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做优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发展三产,一二三产比重调整到48:45:7,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产业结构布局持续优化。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初步形成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木材加工、草产业为主的林草产业体系。

林草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各地立足资源、技术和区域优势,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全省初步形成了太行山核桃、燕山板栗、太行山和黑龙港流域枣、张承地区仁用杏、承德地区山楂等经济林优势产业集群,环京津核心产区盆栽植物和宿根花卉产业集群,环省会核心产区观赏苗木和盆花产业集群,廊坊文安、石家庄正定、唐山、邢台等人造板产业集群,安国中药材、巨鹿金银花、太行山区酸枣等中药材产业集群。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成效明显。林草产业对促进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全省有2000多万农民从事林草产业生产经营,经济林重点县农民收入的30%以上来自林草产业,集中产区人均林草产业收入已超过万元。林草产业收入成为农村特别是脱贫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发展林草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

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各地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林地和林下资源,挖掘林业多种功能,引导发展木本油料、林源药材、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榛子、文冠果、元宝枫、杜仲、百合、玫瑰等一批具有营养保健医疗功能的特色树种得到较快发展,以林草资源为依托的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林草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林草产业发展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林草产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林草兴则生态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全局,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这些重要论述都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为林草产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

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为林草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消费者对优质绿色林草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我省林草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加快林草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实现乡村振兴对林草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产业兴则乡村兴,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林草产业是关键的一环,各地可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特色林草产业,进一步夯实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增强造血功能,全力推进乡村生态产业振兴。

重大战略实施为林草产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雄安新区建设、乡村振兴、全面推行林长制、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全省林草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和新的发展空间。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林草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增强林草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是实现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宏观政策出台为林草产业发展提供了新保障。《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国家林草局及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以及我省《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经济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全省林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政策保障。

“十四五”时期,我省林草产业发展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产业基础薄弱。我省的林草产业规模还比较小,与广东、浙江、广西等林草产业大省相比,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发展质量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建设林草产业大省面临的任务依然很重;二是产业化程度偏低。当前我省的林草产业主要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偏低;三是优质产品供给不足。部分经济林、种苗花卉产品同质化严重,高端林草产品供给不足;四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产比重偏大,二、三产比重偏小,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还没有形成高低有序的产业价值链体系;五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主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科技力量薄弱,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率低。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视察塞罕坝机械林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树立大食物观,坚持向森林要食物,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林草资源,完善林草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做精做特一产、做大做强二产、做优做活三产,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全省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惠民。正确处理林草资源保护、培育与利用的关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林草资源禀赋,培育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培植林草产品和服务品牌,形成资源支撑、产业带动、品牌拉动的发展新格局。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督管理,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发展新机制。

——坚持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加快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培育发展新动能。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全省林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化、特色化水平全面提升,质量效益显著提高。林草产品产量平稳增长,供给能力持续增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明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业发展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林草产业体系。林草产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有效保障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粮油安全,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全面增强,有力助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

展望2035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500亿元,比“十四五”末实现翻一番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富民增收效果明显增强,全省建成完备的林草产业体系,实现林草资源大省向林草质量效益强省的转变。

表1   “十四五”林草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1

林草产业总产值(亿元)

1405

1800

2

林草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亿元)

98.8

120

3

经济林种植面积(万亩)

2363

2400

4

干果经济林产量(万吨)

103

130

5

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个)

20

25

6

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个)

12

16

7

林特类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个)

4

6

8

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万人次)

2726

3300

9

国家森林步道里程(公里)

500

                                                                                                                                                注:以上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


四、重点领域及任务

(一)经济林

围绕社会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加强对经济林发展的引导和调控,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优化布局、调整结构、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推进集约化、品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高标准示范园区建设,促进稳产提质增效。结合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做大做强太行山核桃、燕山板栗、太行山和黑龙港流域枣、张承地区仁用杏、承德地区山楂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在适宜地区大力发展柿子、花椒、榛子、沙棘、香椿、酸枣等经济林树种,挖掘生态潜力,扩大生产规模。搭建线上线下产销对接平台,推进善融商务河北林特产品馆建设,扩大入馆企业规模,增加入馆产品数量。指导各地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经济林节庆活动。到2025年,全省经济林面积发展到2400万亩,干果经济林产量达到130万吨。

表2  主要经济林树种及重点布局

序号

树种

布    局

1

核桃

太行山山丘陵区以涉县、武安市、临城县、平山县、赞皇县为核心,辐射带动磁县、邢台市信都区、沙河市、内丘县、石家庄市鹿泉区、元氏县、井陉县、灵寿县、行唐县、唐县、阜平县、涞源县、曲阳县、易县、涞水县等县(市、区)。重点发展鲜食优质早实核桃、加工丰产品种和鲜食加工兼用品种。条件适宜的园区发展二、三产业,做大做强核桃加工企业。

燕山南部浅山丘陵区以兴隆县、迁西县、迁安市、遵化市为中心,辐射带动唐山市丰润区、滦县、秦皇岛市抚宁区、宽城县、卢龙县等县(市、区)。重点发展鲜食用优质核桃和加工用丰产品种,满足鲜食和加工需求,加大出口力度。

2

板栗

燕山主要包括迁西县、遵化市、迁安市、兴隆县、宽城县、秦皇岛市抚宁区、秦皇岛市海港区、青龙县等。以调整品种结构和提质增效为主,重点抓好优质高产抗逆品种推广应用,实现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建设优质板栗基地。

太行山区,主要包括邢台市信都区、内丘县、沙河市、灵寿县等县(市、区)。以调整品种结构和提质增效为主,实现生产栽培技术提档升级,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扩大种植规模。重点抓好优质高产品种推广应用,实现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

3

太行山浅山丘陵区以阜平县、唐县、曲阳县、赞皇县、行唐县为核心,重点开展传统品种更新,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通过高接换优将现有不抗裂果的主栽品种逐步换成抗裂果抗缩果病制干枣新品种。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推广鲜食枣设施栽培。

冀东黑龙港流域以沧县、黄骅、青县、献县、孟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区)。加强现有红枣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成熟期不同的鲜食枣品种,开展鲜食枣冷棚和日光温室栽培。

其他栽培区。主要是冀中南河流故道漳河流域的新河县、广宗县、大名县等,燕山低山丘陵区的秦皇岛市、唐山市、承德市等及其他栽培区,建设和完善红枣基地。

4

仁用杏

张承优势产区,主要包括张家口市的蔚县、涿鹿县、阳原县、赤城和承德市的平泉县、丰宁县、隆化县、滦平县、承德县等地。加强抗寒抗晚霜丰产仁用杏良种选育、示范和推广,提高优良品种比例和良种覆盖率,发展优质特色干果。

太行山北部产区包括灵寿县、唐县、涞水、易县、涞源等地。重点加强低产劣质园改造,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扩大优种仁用杏种植规模,推广应用优良品种。

5

山楂

主要在承德市兴隆县、宽城县、平泉市、鹰手营子矿区,秦皇岛市青龙县等适宜地区发展。重点加强品种结构调整、提质增效以及功能成分挖掘利用。

6

柿子

重点在太行山区的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适宜地区发展,以提质增效为重点。

7

花椒

重点在邯郸、石家庄等适宜地区发展。

8

酸枣

重点在太行山区的邢台、石家庄、保定等适宜地区发展。

9

榛子

重点在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等适宜地区发展。

10

沙棘

重点在张家口、承德等适宜地区发展。

11

其他

树种

香椿、黄连木、翅果油树、皂荚等重点在燕山、太行山区适宜地区发展。

 

专栏1  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重点

1.稳步扩大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种植规模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突出发展重点,分种类、分步骤、有次序地推进木本油料健康发展。引导新发展核桃上山上坡,稳步扩大木本油料种植规模。

2.提升基地建设水平。按照规模种植、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要求,采用先进配套技术,推行集约化、标准化、品种化、规模化生产和示范园建设,加快品种老化、效益低下木本油料基地升级改造,建设高标准木本油料产业示范基地。加强省力化、高效化技术示范与推广,进一步提高基地管理水平和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降低劳动力投入,实现节水控肥,推进生产节本、提质增效,逐步提高木本油料产量。

3.提升林农综合素质。依托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充分发挥我省经济林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专家团队作用,强化核桃、仁用杏、榛子等木本油料新品种、新技术综合示范推广应用和培训,逐步提高林农和技术人员生产管理水平。

4.增强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能力。在优势产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升级改造产品精深加工设备,逐步淘汰小散落后产能,促进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到2025年,核桃种植面积增加到230万亩,产量达到19万吨,核桃油产量增加到5000吨。


(二)木材加工

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推动木材加工产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强新型绿色低碳制造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推动生产企业技术工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巩固提升人造板、木制家具等传统产业,鼓励发展定制家具、木结构和木质建材、高性能木质重组材等新兴产业。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数字化改造,推广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技术,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强化产业链延伸,发挥集群协同效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企业)标准的制(修)订,以生产标准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组织企业参加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林产品及木质品展、中国家具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持续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25年,我省人造板产量稳定在1500万立方米,木家具产值达到80亿元。

表3  木材加工和木质家具产业布局及重点

序号

区域

发展布局及重点

1

冀中南地区

在石家庄、保定、衡水、邢台、邯郸等地鼓励发展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等人造板生产和木制家具生产。

2

临京津南部地区

以廊坊、沧州地区为主,适当控制普通胶合板的生产,稳定高档胶合板和建筑模板等特种胶合板生产,巩固提升现有木制家具生产水平。

3

冀东地区

在唐山、秦皇岛两市巩固提升细木工板、纤维板生产水平,鼓励开发高档胶合板生产。

4

冀北地区

以承德地区为主,鼓励发展小木制品、重组木、高档中密度纤维板等木材加工。

(三)生态旅游

发挥森林、草原、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优势,挖掘生态景观和特色文化价值,科学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鼓励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等各类经营管理主体推动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依托张家口冬奥赛区、北戴河、坝上森林草原、白洋淀等优质生态景观,加快打造一批森林草原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基地,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冰雪旅游、休闲度假、生态露营、山地运动、生态文化和自然教育等特色项目。以落实国家森林步道为契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合理规划步道节点,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和生态旅游基地。以中国森林旅游节为平台,加大生态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提高我省生态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到2025年,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量达3300万人次,国家森林步道总里程达到500公里。

(四)种苗产业

开展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加强珍稀濒危植物、乡土树种种质资源保存、评价研究,建立林草种质资源原地、异地保存库和优良种质资源收集区,完善种质资源数据库,健全林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体系和制度。实施种业振兴战略,提升林草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种苗培育技术标准。强化重点树种草种育种创新研究,推进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培育和保护一批新品种,审(认)定一批绿化优良品种。优化良种繁育体系,加强良种基地建设,加大种子园、采穗圃建设力度,持续实施国家和省级林木良种繁育补助项目,提升优质种苗选育繁育能力。强化重点采种基地和保障性苗圃建设,探索良种选育推广协同推进机制,加大优新品种推广力度,完善种苗供需测报体系,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良种壮苗生产格局,提高良种壮苗供应能力。到2025年,省级以上种质资源保存库达到15处,苗木生产稳定在120万亩左右。

专栏2  种苗产业发展重点

1.良种基地建设。巩固和完善国家和省级林木良种基地,调整优化树种结构,支持乡土种苗生产基地建设。林草良种基地达到21处,总面积1600公顷。加强良种引进、选育、审定和推广,审(认)定林木品种60个以上。形成涵盖主要造林树种和绿化草种的良种繁育体系。

2.重点林草采种基地建设。建设重要乡土树种采种基地5处,利用禁牧草场和打草场,建设乡土草种采种基地1处,进一步扩大采种基地规模,提高采种能力。

3.保障性苗圃建设。建设保障性苗圃25处,育苗面积375公顷,提高良种供应能力,保障林业重点工程造林需求。

4.林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体系建设。完善原地库和异地库相结合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加强潜在利用价值林草种质资源收集,种质资源保存库达到15处。

(五)花卉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两环带动,重点辐射”战略,重点抓好环京津高档盆花基地和产业园区、环省会特色盆花和观赏苗木基地、县域特色观赏苗木和花卉产区建设,加强花卉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繁育,规范标准化生产,完善生产、流通、服务体系,加快创建全国知名花卉地理标志,提升花卉产业的整体水平。到2025年,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

表4   花卉产业布局

序号

区   域

产业布局

1

环京津地区

以保定、廊坊、唐山、沧州等为主,重点发展果树盆景、蝴蝶兰等优质盆花、观叶植物、特色观赏苗木等。

2

环省会地区

以省会周边县市区为主,重点发展仙客来、红掌、蝴蝶兰等优质盆花生产以及太行山冷凉地区玫瑰、食用百合特色花卉种植。

3

县域特色产区

重点发展定州观赏苗木,肥乡精品月季,邱县鲜切玫瑰,巨鹿金银花,昌黎宿根花卉,丰宁蝴蝶兰,平泉鲜切花,衡水彩叶苗木,张家口承德金莲花、万寿菊等野生及多用途花卉等区域特色花卉生产。

 

专栏3  花卉产业发展重点

1.提高示范基地建设水平。提升苗木花卉设施化栽培水平,提高花卉产品质量和周年化供应。引导规模较大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进行景观化提升,打造基地观光亮点,拓展休闲和体验资源,为群众提供花卉观光、花卉种植养护体验、花卉休闲等服务,拓宽收入途径,提高花卉经济附加值。重点扶持优质盆花、特色观赏苗木示范基地40个。

2.增强花卉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花卉育种团队的作用,创新机制,联合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花卉企业,重点围绕红掌、百合、仙客来、月季、宿根花卉等,进行兼具观赏性和抗逆性的新品种选育、种子种苗快繁、试验示范一体化的种业创新体系研究,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优良新品种为目标,逐步改善我省花卉良种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

3.积极培育花卉产业新业态。拓展食用、药用、工业用等多用途花卉市场,抢占日益兴起的家庭园艺市场,不断满足个性化需求。在传统花卉市场的基础上,引导花卉企业通过花园中心、花卉超市、园艺生活馆以及网络电商平台等形式,积极培育新兴家庭园艺需求的乔、灌、草、花、藤等各类容器栽培植物市场。

(六)林下经济

树立大食物观,坚持向森林要食物,在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引导各地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农民种养传统,积极探索森林复合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菌、林苗、林花、林菜、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种养殖,建立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鼓励林下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促进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全面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促进形成各具特色、可持续的绿色产业体系。到2025年,全省林下经济面积达到700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到50亿元。

表5  林下经济区域布局

序号

区域

主要模式

1

冀中南平原区

重点发展林药、林菌、林苗、林花、林菜、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种养殖,提高林地复种指数,拓展林地利用空间。

2

燕山、太行山区

开发林下野生菌类、山野菜、道地药材、林下养蜂、林禽、林畜等,发展林下产品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3

张承冀北山区

依托林地、国有林场和退耕还林工程区优势,发展林下种养殖。

4

京津及大中城市周边

重点发展参与式体验园、休闲旅游观光园、森林康养等新型业态,加快打造一批森林生态旅游和康养基地。

专栏4  林下经济主要模式及发展重点

1.林药模式。选择立地条件好、交通便利、集中连片的区域,合理利用林地空间和林荫优势,按照“适地适药”原则,积极发展黄芪、黄岑、桔梗、射干、连翘、柴胡、丹参、苍术、金银花等中药材。

2.林菌模式。在林下较湿润、中龄林以上的林地,利用抚育间伐剩余物,通过人工接种、近野生栽培等方式,发展大球盖菇、栗蘑、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类。

3.林草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不同种类优质牧草,如苜蓿、青储玉米、黑麦草等。

4.林菜模式。根据林间光照强度和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在新造林地和幼林地选择性种植香椿、蕨菜、荠菜、马齿苋等森林蔬菜。

5.林苗(花)模式。在林缘、林荫及林下空地培植花椒、香椿、板栗等经济林苗木及各类苗木、花卉。

6.林禽模式。在排水良好、通风向阳、上层林木郁闭度较高的林下养殖鸡、鸭、鹅,其粪便经过处理可作为林地肥料。

7.林畜模式。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的用材林或防护林地中龄林以上林分,在林下适度放养猪、牛、羊等家畜。

8.林蜂模式。在刺槐、荆条、枣、板栗、桃、杏、连翘、山楂等蜜粉源植物丰富的地区,在林分较好的林下放养中华蜜蜂、意大利蜜蜂、东北黑蜂等主要蜜蜂品种,积极培育养蜂企业、合作社、养蜂大户,提高蜂蜜、蜂王浆等蜂产品质量。

(七)森林康养

构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森林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健康教育等业态。依托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国有林场、森林小镇等丰富的林草资源,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的休闲、观赏和旅游康养价值。巩固提升仙台山森林康养基地和奥伦达部落・丰宁森林康养小镇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水平,在石家庄、张家口、承德、秦皇岛、保定、邯郸等地适宜地区积极培育森林康养产业,新培育一批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同时,加快森林康养与中医药、养老、文体、教育等产业融合,引领京津冀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森林康养服务总人数达到350万人次。

(八)林草中药材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药用生物资源,以优势道地和药食同源林草中药材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建设林草中药材生态培育基地。合理规划林草中药材生产区域布局,重点抓好太行山燕山地区、张承地区和冀中南地区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选择适宜的药材种类,采用合适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严格管控化学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加强生产技术、流程、环节等规范与管理,生产质量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绿色或有机中药材。完善药材培育、采收、仓储、初加工等技术规范。推动林草中药材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融合,推动高品质中药材及其产品的生产应用。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生产”等经营模式,拓宽药用、景观、生态等多种功能。充分发挥安国中药材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带动作用,培育林草中药材产业新增长点。

表6  林草中药材区域布局及发展重点

序号

区域

发展重点

1

太行山燕山地区

充分发挥适宜种植面积大、岗坡山地多的优势,大力推广山地中药材、林下中药材等模式,重点发展酸枣、连翘、黄芩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野皂荚改造及利用,提升邢台市信都区酸枣特优区,积极创建内丘酸枣特优区,拓展阜平、遵化等酸枣新产区,在内丘、临城、赞皇等县加快建设酸枣产业基地。在井陉、武安、涉县、峰峰矿区等地建设连翘产业基地。

2

张承坝上地区

立足气候冷凉、环境友好、地域广阔的特点,用足用好首都“两区”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腾出的发展空间,种植耐干旱、耐贫瘠、易机械化生产的道地中药材品种,在沽源、尚义等地重点发展黄芪、金莲花、百合、赤芍、沙棘等。

3

冀中南平原地区

冀中平原区,利用安国“千年药都”影响力,发挥北方最大中药材交易市场引领作用,巩固提升优势地位,以“八大祁药”为重点,带动周边区域林草中药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冀南平原区,以巨鹿及周边区域为重点,发展金银花和枸杞等,提升巨鹿金银花优势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

(九)林业生物质能源

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按照《林业生物质能源树种目录(第一批)》主要树种分布区域,因地制宜开展能源林培育,在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建设中,增加黄连木、刺槐等生物质能源树种,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和能源林基地。持续巩固邱县文冠果基地建设,支持保定市建设文冠果生物质能源林,培育一批有示范效应可复制的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开展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鼓励发展生物质供热、生物质多联产、生物质发电,加大林业“三剩物”、废弃木质材料等能源化利用,形成产业规模,推进林业循环经济发展。

专栏5 林草碳汇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大局,加快不同区域森林、草原、湿地碳汇能力研究,探索建立碳汇计量体系,持续开展以森林为主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分析测算森林草原碳汇现状、动态和潜力,为区域碳交易提供数据支持。推动碳汇技术评估、计量监测、审定核查等标准规范、服务平台和交易体系建设,推动森林固碳生态产品交易试点工作,探索碳产品的价值转换。推动林草碳汇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参与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碳汇林草业建设。支持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展森林经营等碳汇项目建设和开发交易,打造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引领区。

(十)草产业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高草原生态承载力,有序推进草原绿色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草原科学放牧和休牧、轮牧,提升草原生态质量,增强草原碳汇能力,提升草原生态功能、生产价值和服务价值。稳步发展生态草牧业,在坝上地区水肥条件较好的草原补播羊草、冰草、无芒雀麦、披碱草、老芒麦、苜蓿、沙打旺等优质乡土草种,建设优质打草场。在灌溉条件、土壤条件较好的土地,开展乡土草种的繁育基地建设,选育适宜我省种植的乡土草品种,不断提高草种自给率。大力推广“草原+文化+旅游+体育”模式,整合公路沿线及景区周边草原、森林、湿地、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一批度假小镇、草原人家、民俗村舍、休闲农庄等旅居康养精品景区,不断培育壮大集体验观光、体育运动、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业。到2025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3%以上,草原生态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

专栏6   提升草产业服务能力

1.加强草原治理和修复。坝上及“两山”地区,推进沙化、退化、盐碱化草原治理,实施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70万亩,巩固退化草原生态修复110万亩。

2.开展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和国有草场试点建设。创建2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启动国有草场试点建设1.5万亩。

(十一)沙产业

按照“全面保护,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原则,依据沙化土地的水、土、气、生、景资源,科学推进沙产业发展。坚持以水定产,推广先进模式,提升滴灌技术运用水平,积极培育沙区节水型种植业。推进经济林果、生物质能源植物、饲草料等沙地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沙地经济效益。以沙区生态保护为前提,充分利用独特的沙区自然景观,依托河北丰宁小坝子、围场阿鲁布拉克、沽源九连城3个国家沙漠公园适度发展科普宣教、沙漠体验、生态旅游等环境友好型服务业,培育特色经济增长点。

表7  沙产业功能区布局

序号

区域

重点产业

1

黄河故道、永定河、滦河流域

积极发展经济林果、中草药和花卉等高效种植业,加快沙化土地改良,促进农民增收。

2

张家口、承德等坝上地区

适度发展灌木林、生物质能源林、牧草等种植业,稳步改善沙化土地,提升沙化土地质量。

(十二)国家储备林

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科学合理、依法合规选址,争取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统筹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探索创新林业融资模式。优化国家储备林基地布局,大力培育储备乡土树种,强化中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长周期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培育。通过集约经营方式,稳步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增强木材供给能力。到2025年,巩固和完善国家储备林240万亩。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林草主管部门要树立抓行业就要抓产业的理念,认真履行林草产业管理职责,将发展林草产业作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与配合,形成共商共促的发展合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大投入力度

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支持林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现代林果花卉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等各级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林草产业。统筹省以上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林草产业发展贷款给予贴息支持。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普惠金融服务优惠政策。加强与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林草产业战略合作,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林草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强化金融信贷支持。鼓励保险机构精准对接林草产业发展需求,开发专属保险产品,提高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加森林保险,增强灾害风险防范应对能力。

(三)完善鼓励支持政策

完善林草资源管理制度,促进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认真落实《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依法依规利用集体和个人所有的一级国家级公益林与二级国家级公益林,保障商品林经营者依法自主经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支持乡村振兴的有关用地政策,在不破坏生态和严格履行程序的前提下,保障林草产业用地。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土空间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从事旅游、康养等产业开发。在林地上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有关规定的,不需要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四)推进示范基地建设

推动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巩固提升现有5个国家级示范园区建设水平。鼓励各地积极申报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参与创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支持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申报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特色苗木花卉示范基地评选工作。加大林草生态产业宣传力度,筹办好第五届中国(雄安)绿化博览会、中国(定州)苗木花卉博览会,积极组织参加中国森林旅游节、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中国花卉博览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各类重点林业展会,宣传推介我省林草特色优势产品,充分展现河北林草事业发展水平。

(五)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基础研究,强化林草资源培育经营、林草资源开发利用、林果花草种业提升等重点领域科研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林草产业重点科技成果20项以上,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制修订林草产业有关标准15项以上。充分发挥经济林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专家团队作用,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综合示范推广应用和培训。发挥好枣、榆树国家产业创新联盟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带头培育特色产业创新联盟,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广大数据、云计算、5G等信息技术应用,推动林草产业智慧化数字化发展。

(六)深化国际合作

继续实施林草产业“走出去”战略,组织省内企业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国际大型展会,举办林草特色产品推介会,提升我省林草产品的国际知名度。积极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鼓励和支持林草企业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林草局亚太区域林业企业合作与交流平台机制,吸引国际高端科技人才来冀服务,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支持企业参加中外林业经济技术合作与民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