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技术人员赴赞皇县开展赞皇大枣避雨栽培模式调研
8月18日,河北省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彭进友、副站长梁义春带领技术人员赴石家庄市赞皇县赞皇大枣第一村——大河道村开展赞皇大枣避雨栽培模式调研,与石家庄市林果技术研究推广服务中心、赞皇县林业工作站相关技术人员共同交流探讨大枣避雨栽培模式。
赞皇县是“中国赞皇大枣之乡”,位于太行山中段东麓、石家庄市西南部,有上千年的赞皇大枣栽培历史,1985年将赞皇大枣定为县树,2005年获得赞皇大枣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赞皇大枣是国内发现的唯一的“自然三倍体”品种,果实营养价值丰富,被誉为“百果之首”“天然维生素之王”,以个大著称,素有“七个一尺,十个一斤”的美誉,加之色鲜、核小、皮薄、肉厚、糖多、丝长等特点,是鲜食、加工、制干兼用品系。
在赞皇大枣避雨栽培模式实地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目前赞皇县大枣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枣产量10万吨,其收入早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虽然赞皇县大枣面积大、产量高,但传统品种老化,生产后期裂果、缩果等病害严重发生,留不住红枣,多年来当地均实行采青枣栽培、销售,产值少,产业效益低,再加之受新疆枣的冲击,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为了防止大枣脆熟期遇雨裂果,除了选育抗裂果品种外,避雨栽培成为解决裂果的有效途径。赞皇大枣避雨栽培模式主要以赞皇县大河道大枣专业合作社为代表,自2010年开始进行避雨栽培,在政府及科研部门的帮助下,经过多年的摸索试验,积累了丰富经验,在2021年开始扩大规模应用。
赞皇县大河道大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贾彦良介绍了避雨棚成本、搭建时间以及树体的管理、分期分批采收,可实现赞皇大枣采青、鲜食、制干三种生产途径。石家庄市林果技术研究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剧慧存介绍了石家庄地区大枣生产概况,指出避雨栽培模式可防止枣裂果、缩果病发生,不仅提高果实质量和产量,增加经济效益,还可充分体现赞皇大枣红枣特性,保持其大枣佼佼者地位,目前除赞皇县外在行唐县大枣区已经开始示范应用,通过示范改变枣农传统枣栽培观念,并建议留红枣的避雨棚内不进行采青和鲜食采摘,以保证红枣质量。
省推广总站站长彭进友在了解到避雨栽培模式后指出,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尤其太行山区多数年份夏季前期干旱后期雨多,枣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尤其枣果在脆熟期遇雨易发生裂果,裂果后极易感染病菌,造成烂果失去经济价值,导致这几年河北省枣面积缩减严重,避雨栽培模式将是重振河北省枣名特优产品市场,恢复枣产业稳定发展的可行途径,建议在建设成本和管理技术上再研究,降低各项生产成本,让枣农能接受,为规模化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通过品尝在不同种植区域的赞皇大枣红枣,大家一致肯定赞皇县的赞皇大枣外在品质最优,内在口感最佳,纷纷为大枣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一致建议省、市、县推广部门与枣区生产单位要齐心协力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发展枣抗病优新品种,推广生产栽培新技术,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实现特色枣产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