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塞罕坝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
一、塞罕坝湿地概况
塞罕坝湿地面积6862公顷,以天然湿地为主,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湿地类型丰富,主要有沼泽、湖泊、河流、沼泽化草甸、水库等,区域生态地位重要,横亘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和河北北部森林与草原生态系统之间。塞罕坝境内以吐力根河、羊肠河、阴河为主的源头河流湿地,是滦河、辽河的重要源头集水区,是天津与承德两市的水源地,具有典型的湿地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情,湿地资源十分丰富。
二、塞罕坝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污染、抗涝防旱、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
塞罕坝地处森林草原交错带,地理位置独特,区内是滦河、辽河的重要发源地,每年可为滦河、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2.38亿立方米,滋养着两河流域的数千万人。丰富的湿地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来源,因此塞罕坝具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栖息着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56种、鱼类13种、昆虫548种、植物625种。它横亘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与河北北部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之间,肩负着为京津阻沙源、蓄水源的生态重任。塞罕坝湿地所在的塞罕坝林场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变,成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和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因此,保护好塞罕坝这片湿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生态意义。
三、塞罕坝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管理措施
(一)建立湿地保护管理的协调机制。塞罕坝的湿地保护涉及到资源、护林防火、林业执法、湿地管理、林场等多个部门、单位、行业,边界河流还涉及到内蒙古自治区、御道口牧场、围场县等比邻政府、单位,应建立科学、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机制,明确相应责任,部门之间亟需加强协调与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团结协作做好相关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二)建立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水平。应尽快建立塞罕坝湿地监测体系,及时了解域内湿地资源现状,针对重点区域,定期做好湿地监测、湿地生态系统评价,全面掌握全场各类湿地的动态变化,定期提供动态监测数据,为湿地保护管理、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资料。
(三)开展合理利用,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应严格控制对湿地的开发利用,严厉打击对湿地的非法占用,坚守湿地保护的生态红线。对已经开发的湿地生态旅游区域,要强化监督管理,杜绝污染,控制承载人数,避免造成湿地生态破坏和环境影响。
(四)增加湿地保护一线人员和资金投入保障。湿地保护工作要积极申请省级财政的日常保障性投入,既要积极争取国家、政府的项目建设资金,也要积极争取国际项目的资助,更要争取社会、民间资本在湿地建设的投入,多方拓展融资渠道,确保湿地保护的人员编制和资金落实到位。
(五)加强湿地保护宣传,不断提高公众认识。湿地文化是湿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物质生产、民俗风情等方面,是人与湿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各种关系。挖掘塞罕坝湿地的文化,可以促进人类更深入认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同时满足人类回归自然的心理诉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湿地保护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普及湿地保护知识,鼓励志愿者、公众参与到湿地的管理和保护中来,让全社会真正了解、关注湿地,并自觉保护湿地,在丰富塞罕坝精神与生态文化内涵的同时,使湿地保护、恢复与科学利用步入健康轨道。
(六)逐步完善湿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呼吁国家立法部门和主管部门,尽快制定科学、完善、实用的湿地保护专项法律法规,使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法可依。
(七)开展区域合作,加强部门协作。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在地域间、部门间有很大的关联性和延续性。水资源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各种生物资源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河流、湖泊等湿地水资源的丰枯、优劣与上游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很大关系。因此,应加强区域间湿地保护合作,相互借鉴湿地保护经验,共同制定湿地水资源及生物资源保护对策。湿地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分别管理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个资源主体,并均有相应的法规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部门间相互配合和紧密协作是搞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
(八)加强科技及人才建设。开展重点领域科学研究,加强多方合作,制定专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从湿地环境、湿地经济、湿地文化和湿地保护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举办各类湿地管理培训班,加强技术骨干以及基层湿地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等。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和管理机制,建立湿地数据库,开发湿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科学收集、整理、监测、预警及共享机制,打造“智慧湿地管理平台”。
(九)积极开展湿地的科学研究。湿地的科学研究是认识和了解湿地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湿地的类型、特征、功能、价值、动态变化等有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了解,为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科学基础。一是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包括保护技术,湿地恢复重建模型,持续利用技术及管理技术研究、湿地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湿地与水旱灾害关系等的研究;二是加强人为管理和开发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三是加强湿地的环境调节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价值和湿地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 塞罕坝林场 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