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学研究]->[标准规范]

屋顶绿化技术规程

发布时间:2011-08-15 来源: 访问次数:532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振华、尹新彦、马香利、潘建芝、王惠芝、梁玉华、赵丽霞、王玉民、杨兰旗、刘常玲。

屋顶绿化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屋顶绿化基本要求、类型、种植设计与植物选择和屋顶绿化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所有适宜绿化的屋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345-2004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DB13/T 1168-2009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规范
3 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本标准。
3.1
屋顶绿化
在高出地面以上,周边不与自然土层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的绿化。
3.2
花园式屋顶绿化
根据屋顶具体条件,选择小型乔木、低矮灌木、攀援植物和草坪、地被植物进行屋顶绿化植物配置,设置园路、座椅和园林小品等,提供一定的游览和休憩活动空间的复杂绿化。
3.3
简单式屋顶绿化
利用低矮灌木或草坪、地被植物进行的屋顶绿化。
3.4
屋顶荷载
通过屋顶的楼盖梁板传递到墙、柱及基础上的荷载(包括活荷载和静荷载)。
3.5
活荷载(临时荷载)
由积雪和雨水回流,以及建筑物修缮、维护等工作产生的荷载。
3.6
静荷载(有效荷载)
由屋面构造层、屋顶绿化构造层和植被层等产生的荷载。
3.7
防水层
为了防止雨水和灌溉用水等进入屋面而设的材料层。一般包括柔性防水层、刚性防水层和涂膜防水层三种类型。
4 一般性规定
4.1  应遵循安全、可行、生态、经济和保护建筑物的原则。
4.2  必须在建筑物安全允许范围内进行。
4.3  进行绿化的建筑物屋顶应能满足绿化对荷载、防水、抗冻胀、防腐等功能的要求。
4.4  建筑物进行屋顶绿化需经专业部门设计,尚未达到屋顶绿化所要求结构安全性能的房屋,必须改造,满足要求后方可绿化。
4.5  坡度较大的屋面、拱屋面以及特种屋面(如玻璃面、活动面层等)不适宜做屋顶绿化。
4.6  屋面坡度在10°以下的宜做花园式屋顶绿化,屋面坡度10°~30°的宜做简单式屋顶绿化,屋面坡度超过30°的不宜绿化。
4.7  屋面坡度超过15°时,应设置防滑装置。
4.8  应适地适景、适地适树、适地适草。
4.9  应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5 屋顶荷载
5.1 屋顶绿化设计须充分考虑绿化的荷载。花园式屋顶绿化屋顶设计,其屋顶荷载应≧460 kg/平方米(营业性屋顶花园≧610 kg/m2);简单式屋顶绿化屋顶设计,其屋面荷载应≧255 kg/m2。屋顶绿化设计时应由屋顶荷载验算资质的相关单位进行复验,并出具证明。
5.2  屋面荷载合理分布的基本要求
5.2.1  屋顶绿化布局应与屋面结构相适应,宜将亭、花坛、树池、水池等荷载较大的部位设在承重结构或跨度较小的位置上。
5.2.2 采用结构找坡,分散荷载,控制栽植槽高度和蓄水层深度。
5.2.3 宜采用泥炭土、腐殖土等轻型栽培基质。
5.2.4 栽植较高乔木的部位,结构应采取特殊的加强措施,满足承载力的要求。
5.3 屋顶面层材料所受荷载超过其承受强度时,应设置压力分配层。压力分配层应直接作用在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上,并在压力分配层周围做防水处理。
6 屋顶绿化处理
6.1 防水层
6.1.1 屋顶绿化屋顶必须达到《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 建筑二级防水标准、重要建筑须达到一级防水标准。原有建筑防水层不能满足绿化要求时,应进行屋面防水改造。
6.1.2 屋面防水层侧面应高出屋面种植层10~15 cm。
6.1.3 防水层建成后应做防水性能检测。
6.1.4 加砌花台、水池,安装水、电管线等施工时,不得打开或破坏屋面防水层。
6.2 保护层
6.2.1 防水层上必须设置防根刺破的保护层。
6.2.2 保护层应选用轻质耐腐材料。
6.2.3 保护层接缝应做处理,防止根从接缝处伸入屋面结构层。
6.2.4 保护层应设置防止移位的加固措施。
6.3 排(蓄)水层
6.3.1 保护层上必须设置排(蓄)水层。
6.3.2 排(蓄)水层应根据屋顶排水沟情况设计,材料可选用凸台式、模块式、组合式等多种形式的排(蓄)水板。或直径大于0.4~1.6 cm 的陶粒,厚度宜5 cm。
6.3.3 屋面面积较大时,排(蓄)水层宜分区设置。每区不宜大于1.0 m×1.2 m,且至少应有一个排水孔,排水孔处应铺设粗骨料或加格篦。
6.3.4 屋面排水口一般应设置两个,有条件的可增设一个溢水口。排水口敞露,做好定期的清洁和疏通工作,严禁覆盖,周围严禁种植植物。
6.3.5 根据屋面坡度方向、植物配置、布局,采取隐蔽式集水管、集水口、内排水和外排水,组成排水系统,排水管道应于原有排水管道相连接。
6.4 过滤层
6.4.1 排(蓄)水层上应设置过滤层。
6.4.2 一般采用既能透水又能过滤的聚酯纤维无纺布等材料,搭接缝的有效宽度不小于20 cm,并向建筑侧墙面延伸至基质表层下方5 cm 处。
6.4.3 过滤层应有一定的坚固性。
6.5 基质层
6.5.1 宜选用质量轻、持水量大、通透性好、清洁无毒、来源广泛、价格便宜的栽培基质(见附录A)。
6.5.2 栽培基质的重量应在荷载允许范围内,最大持水量时的容重宜小于1.2 g/cm3。
6.5.3 屋顶绿化基质应符合厚度要求(见附录B)。
7 绿化设计与植物选择
7.1 绿化设计
7.1.1 应以植物栽植为主,绿地面积应在75%以上。
7.1.2 设计时选择植物应考虑屋顶高度、管理方便、绿化布局、观赏效果、防风安全、水肥供应、受光条件等因素。
7.1.3 复层绿化应以草本和花灌木为主,少用或不用个体较大的乔木。
7.1.4 根据屋面大小、天台出入口位置、周围景观环境、楼层高低,可采取自然式或规则式设计,也可根据需要设置花坛、花池、山石、流水、荫棚等。
7.1.5 宜采用体量小、质量轻的园林小品。
7.1.6 屋面边缘必须设置30 cm~50 cm 的隔离带。
7.1.7 乔灌木主干距屋面边界的距离应大于乔灌木本身的高度。
7.1.8 容器栽培可采用固定式或移动式,也可架空种植层。
7.1.9 容器栽植应考虑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面积。
7.2 植物选择
7.2.1 遵循植物共生性原则,以生长习性和观赏价值相对稳定、滞尘控温能力较强等本地常用和引种成功的植物为主(见附录C)。
7.2.2 以低矮灌木、草坪、地被植物和攀援植物等为主,原则上不用大型乔木,有条件时可少量种植耐旱小型乔木。
7.2.3 应选择须根发达的植物,不宜选用根系穿刺性较强的植物,防止植物根系穿透建筑防水层。
7.2.4 选择易移植、耐修剪、管理粗放、生长缓慢的植物。
7.2.5 选择抗风、耐旱、耐高温的植物。
8 绿化种植施工
8.1 屋顶绿化种植施工应严格按照总体设计要求施工。
8.2 根据植物生长习性及物候期在适宜季节进行栽植。
8.3 屋顶绿化时先栽植乔灌木,后栽植草本植物。
8.4 种植高于2m 的大灌木和乔木应采取防风固定技术。地上支撑法宜采用三角形支架进行牵引固定;地下固定法对栽培容器进行捆绑固定。
8.5 施工应选择不影响周围居民作息的时间进行;施工期间禁止随意丢弃杂物、枯枝及施工垃圾,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8.6 必须加设安全防护设施,保证施工安全。
9 屋顶绿化养护
9.1 应精细养护,可参照《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规范》DB13/T 1168-2009 执行。
9.2 灌溉灌溉设施必须性能良好,宜采用喷滴灌方式。根据植物习性适时适量浇水,夏季一般在清晨或傍晚浇水,冬季浇水选择在连续晴天温度较高的进行,冬季应采取防蒸发和防冻措施。
9.3 施肥 可采取控水控肥措施或生长抑制技术,控制植物过快生长,降低建筑荷载和管护成本。
9.4 修剪 除应根据园林绿地常规养护外,必须严格控制植物高度、疏密度,保持适宜根冠比及水分养分平衡,保证屋顶绿化的安全性。
9.5 有害生物控制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采取无毒害、无污染或低污染的防治措施,严禁使用剧毒化学药剂和有机氯、有机汞化学农药,对恶性入侵有害植物宜采用手工拔除方式清除。
9.6 防寒 冬季必须采取防寒措施,保证植物及灌溉设施安全越冬。
9.7 栽培基质损失时,应及时增添栽培基质。
9.8 应及时调节栽培基质的酸碱度和含盐量,满足植物正常生长要求。
9.9 地被植物郁闭良好,栽培基质不裸露。
9.10 设施维护 定期检查屋顶排水系统、园林小品、树木固定措施、周边护拦,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基质的理化性质要求
A.1 基质的理化性质要求参考值见表A.1。
附录 B 表A.1 参考值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不同植物类型基质厚度参考值
B.1 不同植物类型基质厚度参考值见表B.1。
表B.1 参考值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屋顶绿化部分植物种类
C.1 乔木的种类
表C.1 乔 木

C.2 灌木的种类
表C.2 灌 木

C.3 草本、地被植物
表 C.3 草本、地被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