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昌黎黄金海岸 我国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地优秀代表

文/王铁军  金照光  崔华倩

 

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90年国务院首批批准的五个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位于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南部渤海沿岸。主要由陆域、海域两部分组成,总面积为336.2平方公里(海域240.65平方公里,陆域 95.55平方公里),保护对象是沙丘、沙堤、潟湖、林带和海洋生物等构成的沙质海岸自然景观和沿岸海洋生态系统。这里分布有“活化石”之称的文昌鱼,世界濒危鸟类——黑嘴鸥,被称为是“鸟的天堂、鱼的故乡、沙的世界”。这里是研究海洋动力过程和海陆变化的典型岸段,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开展科研科普活动的示范基地和天然课堂,是我国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优秀代表。

 

自然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杰出典范

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一线及部分海域,属于渤海湾的一部分,它北起新开口,南至滦河口,海岸线全长 46 公里,区内有新开口、塔子口、七里海、滦河口等岸段。所在区域植被覆盖率高,滩涂水面广阔,地貌特征明显,生物种类多样,生态系统独特而完整,是中国文昌鱼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珍禽”黑嘴鸥的主要栖息繁殖地之一。可以说是我国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杰出典范,同时,它地处候鸟南北迁徙和东西迁徙交汇带,素有“东亚旅鸟大客栈”之称。

这里是文昌鱼在渤海的主要栖息地。文昌鱼又名“鳄鱼虫”“蛞蝓鱼”“扁担鱼”“双尖鱼,有着“沧海遗孤”之称,属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喜欢在温暖、水质沙质较好的浅海浅滩中繁衍生息,喜食浮游生物及硅藻植物,是我国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保护区岸域分布密度高、生物量大。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文昌鱼是无脊椎动物演化至脊椎动物的典型过渡标本,是五亿年前脊索动物的祖先,它真实地揭示了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基因组的进化过程,学术研究价值不言而喻,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文昌鱼的发现是伟大的发现,它提供了指示脊椎动物起源的钥匙”,因此,它被国内外科学界称为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活化石”。

这里是黑嘴鸥北方主要迁徙栖息地。保护区内生活着丹顶鹤、大天鹅、鸥类、白鹭、鸻鹬、鹊鹞等众多珍贵鸟类,黑嘴鸥便是其中之一。黑嘴鸥是鸥科类侯鸟,有“湿地精灵”之称,喜欢在沿海滩涂湿地栖息生活,对活动区域和生存环境要求非常高,而保护区所属区域正好具备黑嘴鸥迁徙至此栖息生活的一切天然条件,昌黎黄金海岸滦河口一带是世界上仅有的4个黑嘴鸥主要繁殖地区之一。黑嘴鸥是世界上罕见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保护最好的特有珍稀鸟类,被列为世界濒危鸟类,并受到了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极度关注。

保护区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主要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灌丛、草丛、沼生、沙生、盐生等类型,典型的有刺槐林、杨树林、紫穗槐灌丛、白茅草、盐地碱蓬、紫花合掌消、扁杆藨草、肾叶打碗花等16个植物群落,它们在防风固沙、改良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局地气候、提供鸟类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植物学家通过分析发现,这些植物区系特征能够揭示不同植物群落的发生和发展方向以及植物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起到有效维护保障海岸地区生态安全稳定的作用。

据调查,保护区内共有陆生野生植物63科189属304种;有海洋生物165种(浮游植物33种、浮游动物49种、底栖动物71种和游泳动物12种);有陆生脊椎动物4纲27目78科418种,仅鸟纲就有19目59科375种;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共72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60种,具有其他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89种;属于河北省重点保护动物86种,河北省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194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的鸟类12种,附录Ⅱ的鸟类42种。

 

海岸海洋原生态系统综合体的自然标本

昌黎黄金海岸所在区域大地构造属于燕山褶皱带,次一级构造单元为昌黎凸起和姜各庄凸起,靠近滦河附近有一条向北弯曲的弧形断裂。百万年前,渤海原本是一个湖盆,在距今1.5万年至1万年前,随着气候不断变化和冰川消融,渤海与黄海连通在一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海水长期冲刷沿岸,逐渐发育成为滦河冲积扇三角洲堆积体、水下沙堤、开放式潟湖、流动沙丘,至今200至100年前最终演变形成了现在的地境地况地貌。

千百年来,由于地形地质特性和人类活动较少,这里的原始生态系统保持的非常完好,区域内的海岸沙丘生态系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七里海潟湖生态系统、滨海森林生态系统、砂质岸滩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更是我国北方最为典型的原生态系统代表,是我国温带海岸海洋综合体的自然标本,科学家把这里作为“人类活动对海岸海洋资源、环境影响研究对比的本底和原始区域”。

海岸沙丘是保护区内重要特色地貌,它紧靠海岸线呈链状分布,南北连绵近30公里,有3列~4列沙丘带,平均宽2~3公里,几乎涵盖整个保护区陆域的80%,是典型的开敞式岸滩沙丘,以域广、坡缓、沙软、潮平、浪小、水清而著称。滦河北至新开口岸段发育最为典型,沙丘由细中砂和中细砂堆积组成,含有大量海生贝壳碎片和微体生物化石,其主要成分来自于滦河的重矿物组合:石榴石——角闪石——绿帘石。保护区内海岸沙丘具有整体规模大、气势磅礴、连续性强的特征,为中国特有、世界罕见的海岸地貌景观,有着“沙漠与大海的吻痕”之美誉。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是世界各国地质科学家、海洋专家和科普爱好者研究海洋动力和海陆变迁等海岸地貌过程的最理想的天然实验室。

七里海潟湖位于保护区中南部沙丘带内侧,由滦河冲积扇和饮马河冲积扇前缘与海岸大沙丘之间的低洼湿地天然组成,是国内仅存的现代潟湖之一,是黄金海岸重要自然景观。地貌类型包括湖滩、湖盆、湖堤、潮汐通道等,其生态系统由潟湖水体、水生生物及候鸟、芦苇群落、盐地碱蓬群落、水域游禽、滩涂涉禽、森林鸣禽等组成,是我国海岸潟湖的典型代表。同时,它处在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受海陆动力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环境演变迅速且动因复杂,是专家和学者开展湿地形成、演变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绝佳场所。

 

开展科研科普活动的示范基地

保护区作为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保存最完好的湿地自然保护地,是研究海洋动力过程和海陆变化最为适宜的岸段。区内生态系统完整、稳定、和谐,海水、海岛、沙滩、潟湖、湿地、植被、鸟类等自然资源组合良好,数量、结构、层次搭配相对合理,是多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是海岸海洋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留地,是进行海洋动力和海陆变迁、湿地形成与演变、鸟类迁徙和生物进化规律的等学科研究的理想场所,是开展海洋生态教育和科普宣传的天然课堂和示范基地。因它具有突出科研价值、观赏价值和宣传教育价值,国内众多的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与之建立联系,是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科研科普活动的一处重要示范基地。

保护区建有科普基地,其中室内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共分为科普展馆、标本馆、科普园区、科普长廊、野外教学实习基地等几处科普场所。通过图片、实物、标本、互动多媒体、自然景观等多种场景,多方位向公众展示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生态特征,普及海洋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标本馆内展出183 种鸟类标本(包括东方白鹳、金雕、丹顶鹤、白鹤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和50种海洋生物标本(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昌鱼及渤海湾内的鱼、虾、蟹等),给观众带来视觉的震撼和知识的享受。

科普基地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为举办“科普周”“地球日”“海洋日”“爱鸟周”“湿地日”等科研科普相关活动提供场所,为开展科研交流、教学活动提供一切便利。目前,保护区已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等20多家单位建立科研协作关系,并同天津科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天津农学院、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和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多所大学签订了教学实习(科研)基地协议,与当地十几所中小学校建立长期教学基地合作关系。据统计,每年接待各类教学科研人员、大中专院校学生和中小学生近万人30多个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