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资讯

原创文萃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我与“职工书屋”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2-10-26
点击率:3929
【字体: 打印本页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说起“职工书屋”,与我着千丝万缕的情缘。在林场办公室工作多年,我既是书屋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最大受益者,亦如良师益友,亦如久旱的甘露,时时地陪伴着我、激励着我、滋润着我。

还记得小时候,老人们常常在耳畔唠叨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中自有千斤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那个时候读书是很奢侈的事情,父亲每个月那一点微薄的收入能养活一家人已是不错了,哪有钱给我买书读?爱读书的我就想办法借书读,怕被人催得急,经常是趴在被窝里“熬读”,以至于刚上小学三年级就中了“近视”。

虽然没能寻得“千斤粟”,而我却走上了林业这条路。刚刚步入林场的我,接触的第一任场长就是个温文尔雅的“书生”,与他相处本就像读一本深邃而有内涵的书,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人生教科书里没有的哲理。随着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升华与扩散,学习“塞罕坝精神”的热潮一波盖过一波,林场文化建设突飞猛进,新时代林业人的文化需求越来越显得迫切。

“建书屋,一定要让职工有个修身养性的地方。”场长下了这个决心。

规划场地,发动职工捐书,挤出一部分伙食费买书,费了好大的劲,总算有了点眉目。虽然书少得可怜,但这个“读书角”也能让职工暂时可以借书读书了。经常读书的林场职工慢慢的在发生着变化,玩手机的少了、打游戏的少了,业余时间研究林业政策的,撰写读书心得的多了,林场自己甚至建起了内部“小报”,一时间,一群“山野土夫”也能把自己的心声感悟和林场发展建设的经验成效变成了飘逸着墨香的“铅字块”。

2019年春天,我被借调到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林场协会工作,在那里我接触到了林业领域更宽广的天地,因为工作原因也有了与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林业出版社的接触。正因为那魂牵梦绕的书香,每次有机会看书就会坐下来细细的品读起来。也许是这份痴迷感动了协会和报社的领导,于是他们一有赠书或者闲置的书就尽可能的都留给我,我如获至宝,以至于每次探亲回家,我带回来的都是一纸箱一纸箱的书。转眼两年的借调就要结束,中国林业出版社“生态书屋”的一位老大姐找到我,“你们的书屋我很支持,我以最大的折扣卖给你一部分,为了表示诚意,我赠送给你一万块钱书,合作长期有效,以后你需要书就找我。”

现在林场的书屋已经建成了集休闲、读书、谈心的“书画社”,条件也已经非常好了,成为林场基层党建中心的一部分。书香、茶香、墨香、铅字块……文化气息越来越浓,似清泉、似春风、似细雨……

2021年我转调到木兰最偏远的山湾子分场,也许是我的幸运吧,这个场长也是“文化人”。“新时期的林业人,已经不是原来的山大王,我们要适应当前的新思想和新气象,林场人一定要是能写能说能干的硬汉子。”

随着国家提倡“书香机关”的建立,又一个“职工书屋”建起来了,整齐的书架,飘满书香的各种文化书籍一排排列队展现在职工们眼前:

一篇篇读书心得、一段段林业的诗词纷纷呈现大家的面前,“山湾绿语”微信公众号一期一期的满满的都是林场的崭新变化。

“中国梦  读书美——奋进新征程  喜迎二十大”读书演讲活动,职工们自己撰写演讲稿纷纷走上演讲的舞台,抒发着新一代林业人对党、对国家、对林业事业的无限热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的全国林草故事、林草诗歌征集大赛,四十几名职工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敲响手中的键盘:

  “我骄傲,我是中国林草人”……

一行行俊美的诗行书写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描绘,感叹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靓丽篇章。

职工书屋——于无声处,细细滋润着职工们的心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美画卷在林场的悠长书香里徐徐展开,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新一代林草人,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林业事业,继往开来,为建设大美河北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