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点新闻
近自然育林
创新林业治理体系从森林经营做起
森林经营是林业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家林业局办公室组成调研组赴河北木兰林管局就森林经营工作进行为期4天的调研,通过实地参观5个林场10处森林经营现场、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介绍等形式,对木兰林管局以推进目标树为架构的森林经营体系实践有了深入了解,其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目标树经营模式为创新林业治理体系、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示范。
一、近自然森林经营取得显著成效
木兰林管局地处滦河上游的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生态区位特别重要,是阻拦浑善达克沙地南移以及保护水源的重要生态屏障。自2010年开始,木兰林管局全力推进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森林可持续经营之路,有林地面积已由建局之初的3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由62万立方米增长到5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5.5%增长到85.2%,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性循环,得到国内外林业专家的高度赞誉。
(一)森林焕发生机活力,生态效益更加明显。一是增林扩绿质效双增。从2010年开始,连续4年举行造林大会战,共完成荒山造林10万亩,成活率98%,相当于新增加一个中型国有林场。加大抚育增绿力度,4年累计精细化抚育森林46万亩,减少皆伐3万亩,主动压缩皆伐限额16万立方米,使森林得到真正的休养生息。二是森林生长率大幅提高。据测定,接坝地带北沟林场华北落叶松和白桦的平均亩年生长量分别由抚育前的0.23立方米、0.13立方米增加到0.32立方米、0.19立方米,分别提高39%、46%。每年全局林木蓄积量多增长7万立方米。三是生态功能明显增强。调研发现,通过抚育经营,促进了天然次生林及残次林向混交、异龄、复层的近自然方向加快演替,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森林结构稳定、健康,生态效益更加明显。仅新增的10万亩森林,按每亩贮蓄20立方米水测算,相当于在冀北山地新建两座100万立方米库容的水库,有效调节区域气候。稳定健康的大片森林,为北京阻沙源,为天津蓄水源,为当地保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富民增收作用增强,经济效益不断凸显。一是有效促进林区群众就业增收。开展精细化森林抚育,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林区群众有效就业岗位逐年增加。据初步估计,该局每年为当地群众提供季节性岗位1.8万个,人均增收1400元左右。二是林场自身造血功能增加。建设绿化苗木基地4万余亩,储存绿化苗木600余万株,改建绿化大苗基地3.6万亩,绿化大树存量达100万余株,年均实现苗木收入5000多万元,绿化苗木潜在价值20多亿元,成为京北地区最具规模、最具特色的城市绿化大苗基地。三是长期发展潜力巨大。按照目标树经营方式开展持续的森林经营,最终将收获优质大径级木材。大径级木材目前国际市场价格是普通中小径级木材的10倍,这将成为木兰林管局的未来支柱产业。随着森林资源不断优化美化,森林旅游业、林下采集业蓄势待发,不砍树也能致富在这里即将成为现实。
(三)齐心协力共谋长远,林区更加和谐文明。一是全局上下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全新的林业经营模式激发了大家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带给平凡的林场职工参与伟大事业创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近几年,林管局上下同心同德,干群关系高度融洽,没有出现上访事件。通过国家危旧房改造,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到2015年,所有职工都将搬进新居,彻底解决后顾之忧。二是林场与林区内群众关系更加和谐。由于木兰林管局12个林场分布在围场县的37个乡镇,国有林与民营林边界纠纷、林权争议时有发生。围绕实施流域经营,林管局依法解决林权纠纷23起。在经营活动中,各林场优先使用当地农民,将优质林果苗木赠送当地村民,帮助群众增收致富。通过修路架桥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感于木兰林区的倾情帮扶,很多群众主动参与到森林防火、防盗等管护中来,林区涌现和谐景象。三是营造出更加宜人的文化环境。对道路两边树木修剪造型,使林区内残次林变废为宝;对指示牌、简介牌统一标准,引入石刻碑记等人文景观,使自然与人文生态相互辉映。便捷的道路,优美的林相,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吸引了来自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在此开展科研、教学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有效媒介。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坚持以近自然经营为指导、以目标树为构架的森林经营理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到国内森林经营先进单位学习经验,邀请国内外著名林业专家传经送宝,经多方借鉴,结合木兰实际,确定以近自然营林理念为指导,构建以目标树经营为主的森林经营作业法新体系,通过人力加速森林发育更替进程,培育接近自然又优于自然、功能完备优质森林。规划到“十二五”末,完成荒山造林10万亩,完成更新造林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 6个百分点;完成精品流域区30个、精品示范区20个;抚育中幼龄林40万亩,全局优质中幼龄林面积达到60万亩,森林蓄积年净增长 30万立方米,比现在增加1倍以上,进入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可持续经营良性循环。
(二) 坚持以系统论为指导,流域经营、综合设计、集中作业的经营方略。一是在作业理念上,突破小班经营模式束缚,把两山一沟内的全部林地、林木资源作为一个流域,按照景观尺度、整体视角、生态优先进行系统经营,突出森林生态的完整性。二是在作业方法上,突破单一技术经营森林的局限,根据“整体经营、综合设计、集中作业”原则,突出森林经营的全面性。三是科学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构建多树种、多结构、多林型、多技术综合运用培育高价值森林的格局,全面提高林地利用率。四是采取宜造则造、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封则封、宜留则留、留则促变的灵活经营方式,使不同林分类型、不同立地条件的森林都得到科学经营、合理培育。五是按照树木的生物学特性、预防森林病虫害机理,合理置配树种布局,合理调控林分结构,逐步实现复层、异龄、混交的近自然经营。六是治理后的流域按新的林分类型重新区划小班、重新编制经营方案,使其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操作性。
(三)坚持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确保近自然林业经营规范连续。为确保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森林经营的连续性,该局制定高水平的森林经营方案。邀请欧洲著名的林学家斯匹克教授为指导,启动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邀请国内著名森林经营专家邬可义为技术指导,以立地条件复杂、森林类型多样的新丰林场和五道沟林场为试点,进行了10年期经营方案(2013—2022)的编制工作,确立了14个森林类型的森林经营原则方法。为确保森林经营方案有效实施,木兰林管局多方筹措资金,建成林区道路320多公里,强化森林经营基础保障能力。
(四)坚持以科技促创新,为森林经营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大力倡导自主创新。从科研选项、立项,到科研力量动员、经费投向,紧贴森林流域经营的前沿需求,紧贴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建设方向,紧贴问题导向。2012年,争取专项经费40万元,独立主持两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自主科研11项,一大批研究成果脱颖而出,为森林流域经营实践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二是建立健全科技合作机制,整合利用国家和省市科技资源,主动做好国家林业科技专项对接服务,深化与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的科技合作,为高层次科研成果在木兰落地生根创造条件,促进林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多次邀请欧洲著名森林经营专家到林场授课指导,使木兰林区森林经营初始就站在国际高端平台。
(五)突破一木独大的思维定式,实施以苗养林、以副养林的产业发展战略。一是立足优势,做强种苗产业,建设绿化苗木基地面积4万亩,苗木潜在价值20多亿元。二是挖掘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研发出多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覆膜砂产品,年均实现销售收入稳定在千万元水平。三是再造优势,开发新的经济增长极。发挥依托京津优势,大力开发森林旅游、森林产品。
三、木兰森林经营实践的启示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要求要创新林业治理体系。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创新林业治理体系,首先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木兰实践告诉我们,良好的森林是经营的结果。只有实行科学经营,才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经营是造就健康森林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是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有效统一,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借鉴木兰林区的成功实践,做好森林经营工作,建议从制度建设、工程带动、整体运作、保障到位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森林经营制度。一是实行森林经营规划制度。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森林经营规划体系,明确全国和各区域森林经营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战略布局、经营策略、政策措施等,强化森林经营的指导性、方向性和严肃性。二是建立健全森林经营方案制度,明确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审批、备案、实施和监管程序、办法,确保森林经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建立健全森林经营技术标准,建立以全国性森林经营技术规程为指导,地方和区域标准为补充的森林经营技术标准体系,确保科学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四是建立健全森林经营质量监管制度。健全完善森林经营检查验收办法。建立森林经营质量检查、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强化各级政府对森林经营活动的监督职能。
(二)启动全国范围内的森林经营工程。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森林结构不合理仍是现阶段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纯林多,混交林少;疏林和密林多,密度适宜的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单纯依靠自然恢复或生态自我修复,很长时间也难见成果。调研中实地考察过10多处不同类型的森林经营区,凡是经营过的林地,林间疏密适宜,树木生产旺盛,林下植物繁茂,林相整齐优美。与没有经营的杂乱无章的林相形成鲜明对比。实践证明,开展森林经营,既充分发挥现有林木资源优势,确保森林生态系统活力维持在最佳状态;也使林地保持较高的生产力,实现大径级木材储备的长远目标。这将有利于破解我国当前森林资源存在的主题问题。建议尽快编制全国森林经营规划,加大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全国森林经营规划启动实施。
(三)近自然经营应成为森林经营的主导模式。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保存最多的国家,人工林存在稳定性差,生态功能弱等先天不足,与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要求有较大差距。近自然经营就是模仿自然规律,借助自然力量,通过人工干预加速发育过程,培育接近自然又优于自然、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群落。木兰实践表明近自然经营适用广泛:对于优质天然林,通过采用近自然育林的经营技术措施,可以保持珍贵树种的优势比例,保持异龄混交的森林结构,保持正向演替的方向和能力;对于低质低效的天然次生林,可以通过培育优质实生木,疏伐劣质萌生木等措施,逐步使矮林转化为中林,中林转化为乔林;对人工纯林可以进行近自然转化,克服生物多样性差的缺陷,发挥近自然森林的优势;对于生态公益林,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功能,通过转化更新方式节约经营成本,通过改善森林景观提升社会效益。
(四)高度重视林区的综合经营、系统经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一论述科学阐述了自然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出了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相辅相成规律。我国传统的森林经营,一直沿袭小班为单元的作业方式,粗放经营利用方式造成森林质量越来越差,森林碎片化现象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建议各地借鉴木兰经验,创新经营理念,在现有小班经营的基础上,优化经营布局,突出生态系统经营,推动全流域经营。这既符合森林特点和自然属性,也有利于防火、病虫害防治等生产需要及未来森林游憩之需求。
(五)加大林区道路建设力度。我国林区多在偏远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林区道路建设严重滞后,存在缺乏科学规划、总量不足、等级较低、安全性差等许多问题,许多地方甚至没有道路,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最薄弱的一环,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成为制约林区发展的一大难题。借鉴木兰林管局经验,建议国家把林区道路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启动林区道路现状调查,编制林区道路建设规划,加大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建成标准统一、经济安全的林区路网,使其真正成为打基础利长远的生态工程、民生工程。 (孟广芹 韩建伟)
- 上一条:一个新理念引发一场“林业革命”
- 下一条:解读木兰林管局近自然森林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