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资讯

把握新思想 坚持文化自信 开启新时期林业建设新征程(征文选登)

发表时间:2018-11-20
作者:李春辉
点击率:1034
【字体: 打印本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如洪钟大吕,激越时代的鼓点,激发青年的热情。广大林业青年职工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备受鼓舞、深感振奋,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特别是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这一重大命题,为新时期林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引发了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助推林场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度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站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那么,对于我们林业来讲,“文化”究竟在林场发展中到底发挥了怎样重要的作用呢?

坚定的“文化自信”为林场发展培树了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重要论述,指明了文化自信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说明历经五千多年漫长岁月而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基于悠久历史的充沛底气。

对于基层林场,同样也需要一种具有文化底蕴的“林场精神”,没有一种精神的强有力支撑,那么就一定会患上精神缺失的“软骨病”。北沟林场在木兰林管局12个基层林场当中是属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小场,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旧的管理体制下,曾经一度出现人心涣散,工作积极性不高、凝聚力和向心力大打折扣的局面。2008年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面对困境,该场除了在经营策略的“硬件”上下功夫以外,同时也在如何凝聚人心的“软实力”上寻找突破口,在“感恩 奉献 求实 创新”的木兰精神指引下,经过无数次挖掘提炼,“一朝一夕常怀感恩奉献之心、一言一行当存克己恕人之情、一草一木须尽育抚护养之力”的巨幅场训赫然悬挂在了大家眼前,简简单单的38个字把林业人如何“做人、做事、尽责”全部涵盖其中,人心豁然一亮。不久,林场再次提出“管林管地,树木树人,乐山乐水,共建共赢”的林场愿景。至此,林场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名片”,同时也树立了自己特有的品牌形象。在这种精神的强大文化力影响下,2010年4月,第一张《北霖》场报正式出刊,为林场职工提供了畅谈理想、交流工作的平台,并坚持用林场自己的故事弘扬木兰精神,树立林业形象,有效提高了林场的凝聚力,提升了林场的形象力,增强了林场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以德化人”的效果,文化的魅力提升了林场地位和自信。

坚定的“文化自信”为林场发展指明了方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遵道而行,含弘光大,继往开来,自信而从容地创造出一次又一次的灿烂与辉煌。早在党的十八大当中就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并分别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绿色发展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全体人民的最大共识。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2018年1月中央党校组织的“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学术座谈会上,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叶小文指出,文化关乎基因、关乎动力、关乎生态、关乎灵魂,弘扬优秀文化,必须把一切工作自觉扎根于文化的沃土中。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通过对北沟林区内永安湃围场殪虎碑、西色树沟“转心壶”“六根原木”遗址的历史文化探寻,不难看出,木兰围场自“开围”开始逐步走向了生态弱势,林业经营方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在“一草一木须尽育抚护养之力”的文化理念指引下,该场从“一年加油,二年盖楼、三年去旅游”三步走构想的生动实践开始,到大胆确定“科学管护林地,打造精品流域,建设精品苗圃,创构林下经济”的决策,从果断退回皆伐作业采伐证,在全局率先取消皆伐作业,到实施了“千亩园,万亩山”建设,一个小林场在短短3年内便实现了新建办公综合楼、种苗产业收入过百万的“大翻身”,使得4.4万亩人工幼龄林和天然残次林得到了优化抚育。这些足以说明,是这个林场的“文化自信”为林场发展和践行近自然森林经营凝聚了智慧,确立了方向。

坚定的“文化自信”为林场发展增添了动力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了党的十八大确定的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一方针,不仅要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更要贯彻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体现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

生态文化铸灵魂。美丽的滦河水系滋润着两岸百姓民世世代代修养生息,也孕育了两岸连绵不断、辉煌灿烂的生态文化,与山水林田湖草形成了木兰大地地大物博、多姿多彩的生态文化。不可否认,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污染现象时有发生,有悖于自古以来形成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生的哲学思想,不利于生态文化的健康发展。所以,对我们来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修复自然生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展传承创新新时代生态文化,才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魂。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就会迷失方向,有了灵魂就能行止自如、进退有据、耳聪目明。

在探索和实践近自然经营体系、大力发展种苗产业的过程中,北沟林场全体干部职工采取“全员参与”的方式,通过在开展岗位大练兵、演讲比赛、苗木造型“认建认养”、场区绿化美化、“美丽家园大家建”、党员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有效凝聚了人心,北林团队以树为根,以苦为乐,乐山乐水,北霖品格悄然形成,并释放出无限的正能量。为全面提高职工生产技能,确保 “央补”作业和造林、防火等工作稳步推进,各股室人员在保证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充实生产一线,并吃、住在营林区,有效保证了生产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期。几年来,一个个优秀职工的感人事迹不断涌现,老姜带病上山,在山上打号吃雪,退休老职工王敬学装满钳子、钉子、铁丝的背包,李大厨的自己订阅的烹饪书籍,营林区主任、股长对年轻职工的言传身教,专业扑火队纪律严明、敢打敢拼的作风等。从这些鲜明的事例中我们看到,北林人爱岗敬业,舍小家为大家,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他们以场为家、以苦为乐,用坚定的操守和坚韧的毅力,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文化建设是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通过学习和对北沟林场具体工作的分析,笔者认为,文化建设在林场发展建设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坚持了文化建设的软硬兼施,才保证了现代基层林场在生态建设、产业建设、场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硬”提升。

“把握新思想,扬帆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时代呼唤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文化自信,用优秀的文化教育培树精神、增添动力,为现代林场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从而有效推进林场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为建设美丽木兰作出我们这代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