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点新闻
技术推广
落叶松毛虫的习性及防治方法
一、分布与危害
落叶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国内分布于北京、东北、华北、内蒙古、新疆北部,是我国东北林区的重要害虫,除为害落叶松外,也为害红松、油松、樟子松、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种。 为害特点食害针叶,爆发时吃光针叶,使枝干毕露形同火烧,严重时使松树成片枯死。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色变化较大,由灰白到棕褐色。体长25-45mm,翅展69-110mm。前翅外缘倾斜度较小,中横线与外横线深褐色的间隔距离较外横线与亚外缘线的间隔距离为阔;外横线呈锯齿状,亚外缘线有8个黑斑排列呈3字形。小抱针长过大抱针的1/2,中前阴片接近等腰三角形,中央凹下部分明显。老熟幼虫体长63-80mm。头褐黄色,中后胸节背面毒毛带明显,体侧由头至尾有一条纵带。各节带上白斑不明显,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有一斜斑伸向腹面。
三、发生规律
在燕格柏分场接坝区域1年1代。以3-6龄或5-6龄幼虫在树干基部枯枝落叶丛中卷曲过冬,次年5月初开始上树为害。6月下旬至7月份老熟幼虫结茧化蛹,7-8月份羽化为成虫,数天后产卵,经过10-12天孵化成幼虫,8-10月份新生幼虫为害。11月份下树越冬。幼虫昼伏夜出,白天下树躲藏,晚间上树为害。
四、防治方法
(一)营林防治
营造针阔混交林,改造人工纯林为混交林,做好封山育林,防止强度修枝,提高林木自控能力;注意修剪有虫枝,在害虫蛹期(6月下旬),人工摘茧,幼虫盛发期人工捕捉毛虫,捕捉时注意毒毛。
(二)物理防治
在成虫羽化盛期,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三)化学防治
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四)生物防治
(1)人工挂鸟箱,招引益鸟,如大山雀、猫头鹰、喜鹊等,5个/hm2。
(2)每年7月上中旬,在成虫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以虫治虫,用量40-60卡/ hm2。要在无大风的睛天,上午9时左右挂卡。每公顷放蜂点50处,蜂卡固定在背荫处。
五、气候环境的影响
(1)天敌的控制:当大面积发生灾害时就会有75%的虫蛹在没有羽化时被天敌寄生,自然界进行控制占一定优势。
(2)气候节点的影响:第一个时间段在6月下旬至7月成虫结茧化蛹时出现梅雨天气;第二个节点是7-8月份成虫产卵时出现降雨天气;第三个节点就是在春季5月初至5月下旬气温较低或者出现连雨天,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虫口密度,避免成灾。(王宝山)
- 上一条:野生动植物识别的资源和工具
- 下一条:木兰林场协助北京林业大学开展森防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