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点新闻
调查研究
木兰林场森林抚育成效监测项目调研
森林抚育成效监测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检验我们开展森林抚育效果,通过建立固定样地,采集大量数据来客观、科学、评价森林经营的效果,为将来科学培育森林提供参考。
木兰林场森林抚育成效监测项目已经开展8年,该项目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GEF等科研、推广项目提供大量基础数据,初步为当前森林经营提供了参考依据,技术人员依托监测数据在各级科技期刊发表多篇科技论文,同时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林场职工科学技术水平。鉴于林木生长周期长的特性,木兰林场计划对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样地长期固定,尽量延长监测周期,以期为将来森林经营提供更详实、更完整、更科学的参考数据。
一、经验成果
通过对木兰林场森林抚育成效监测项目的调研发现,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宣传培训及资金保障是森林抚育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1.领导组织。木兰林场在项目开展之初就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主管场领导、主管科长为副组长、各分场主管副场长为组员,从上至下形成一个职责划分清晰的领导体系。领导小组对项目层层把关,严格落实各项举措,从领导组织、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技术支撑各个方面确保项目顺利开展。场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多次就样地建立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强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严格落实监测技术要求。主管科室协同相关业务科室做好项目管理、监测工作的督导,对全场所有样地进行了检查、复核,严格把控样地监测技术标准。针对林场缺乏专职监测技术人员,样地植物多样性调查季节短、任务重的情况,主管科室积极组织、参与样地植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在全场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木兰林场于2014年末完成200块涵盖13种森林类型的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样地建立,组成了几乎覆盖林区所有林分类型的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数据采集区。后期在实际工作中,根据需求补建不同经营类别、林分类型森林抚育样地45块。截止2021年11月,木兰林场已建样地数量达245块。目前,这些样地的调查工作均按照《河北省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项目成效监测方案》要求进行严格监测。
2.技术支撑。初期木兰林场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政策成效监测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自主研究制定了《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标准地建立技术要求》(试行本),该要求从基础操作层面细致全面的规范了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样地设立、数据采集与整理等工作的实施。《河北省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项目成效监测方案》出台后木兰林场采用其作为项目实施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同是对《技术要求》进行了修订,作为《监测方案》的补充要求执行。
3.宣传培训是提高职工技术水平的有力措施。为提高作业人员技术水平,木兰林场就森林抚育成效监测项目多次聘请河北农业大学专家对本场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国家、省相关机构组织的培训。通过培训,显著提高了技术人员森林抚育成效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在项目实施第一年,样地建设合格率仅在64%左右。但通过一年的实地研讨、技术培训,在项目实施第二年,样地建设合格率就达到90%左右。由此可见,技术支撑是森林抚育成效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可加快项目建设,保障调查数据准确性、科学性,提高监测效果。
4.制度保障。木兰林场于2021年将森林抚(育成效监测内容作为单独章列入科研管理制度。森林培育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森林经营单位变革、经营理念的更新及社会环境变化,这些都会对监测项目的实施产生影响。而制度可固化已有的成功经验,规范工作内容,以制度的形式规范森林抚育成效监测工作,有利于该项工作长久稳定、科学有序开展。
5.资金保障。木兰林场森林抚育成效监测项目的经费来源为场自筹经费,个分场根据本单位森林抚育成效监测任务编制预算,经逐级审核,通过场党委会研究后列入场下年度项目预算。资金使用依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做到合理、科学使用。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监测技术人员的流动性强。当前监测样地的数据采集全部为手工测量,不同人员之间对于同株样木测量结果会存在微小差别。因此,固定监测技术人员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调整等原因,监测技术人员很少能够长期固定。
2.经费来源不稳定。木兰林场当前森林抚育成效监测工作的经费来源为场自筹经费。自筹经费,受单位经营情况、收支情况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当前,由于政策导向原因,林场对森林抚育成效监测项目具有倾斜性,每年可以从收入经费中划拨部分用于该项目。但是,随着林场改革、收入减少、政策调整,该项目经费可能将无法保障。
3.缺乏奖励机制。森林抚育成效监测项目具有长期性,其成绩的取得也具有长期性。短期内不能带来明显的工作成绩,不利于从事此项工作人员的业绩评价,从而影响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也是造成该项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建议与意见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建议林场向上级申请森林抚育成效长期监测科研项目,通过科研立项形式保障该项目在较长时期内有实施依据,有资金保障,有技术支撑。二是建议林场围绕森林抚育监测项目制定奖励办法,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障森林抚育成效监测工作人员稳定性。三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以宣传森林抚育成效监测项目重要意义,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增强林场科技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