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资讯

调查研究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价值转化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20
文章来源:燕格柏分场
作者:兰永生 张义莉 董宇
点击率:14633
【字体: 打印本页


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既实现了长期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因“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方式而造成了一些环境问题,付出了一些代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性、现实紧迫性、时代前瞻性回应了当前亟须解决的现实性生态环境问题,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表明,这一理念是符合客观规律、顺乎民意的科学理论,必将指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根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认识的升华。一方面,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生态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也必然在发展中解决,通过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补齐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倡导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顺应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绿色空间”概念,强调“生命共同体”理念,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绿色价值观念,部署“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任务,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基准线,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生态价值转化研究内容

保护生态也要实现价值,价值实现是多方面的,例如:人类通过经济活动解决衣食住行问题,满足生存发展需要,实现经济价值;公平正义在人际关系方面满足公众需要,实现社会价值;公益宣传则实现精神价值。同理,生态系统和生态产品,如良好的水、气、土和人居环境,同样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实现的是生态价值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实现容易,但要具体量化,目前尚存难点。要核算生态价值,需要折算成经济价值。如水、气、土、优美环境等生态产品,人类享用了,其价值就实现了;但要体现为经济价值,则必须通过具体量化。为促进生态价值的实现和转化,需要从三个方面厘清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关系。从需求导向来讲,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满足衣食住行,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生态系统和生态产品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生态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从问题导向来讲,当前国内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环境污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补齐短板既能有效满足公众需求,又能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从目标导向来讲,并不是只有经济活动才具有价值。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人的生活提供了服务,还能有力促进发展新动能的形成与强大,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在具体实践中,应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实现生态价值,要结合实际勇于探索,积极打通并不断拓宽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通道。

四、生态价值转化的方式方法

(一)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基础。一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二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科学评价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个难点是生态产品缺乏一套科学的、广泛接受的价值测算评价体系。可以以生态产品产出能力为基础,建立生态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研究形成森林、流域、湿地、海洋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核算方法和核算技术规范。三是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坚持使用自然资源必须付费的原则,以明晰产权、丰富权能为基础,以市场配置、完善规则为重点,推进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切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着力解决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和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充分、所有权不到位等问题,不断提升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四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当前生态环境资源损害鉴定时间长、费用高、公信力不足等难题,尽快制定生态环境污染损害范围认定与损害鉴定评估、污染损害修复与生态恢复、评估与监测等方面的技术规范与标准。

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方式。一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外部性等特征,决定了其不易分隔、不易分清受益者。可以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使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地区,真正不吃亏、有收益、愿意干,享有与经济发达地区一样的经济收入和公共服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这些地区的政府、企业和民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二是培育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市场。进一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更多利用市场手段和经济杠杆治理环境和保护生态的有效机制,促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环境综合治理服务托管等服务业及新业态加快发展,推进实行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水权交易以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绿色信贷等环境政策,不断挖掘和实现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三是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针对企业和个人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行为,加快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方面的法规规章、评估方法和实施机制,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地提高违法成本,让“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理念深入人心,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充分发挥制度和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打造“公园城市”,加强生态价值转化

“公园城市”主要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公园城市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并不是简单的“公园+城市”,拆分来看,“园”就是通常理解的“园林”“花园”,城市绿地、森林覆盖、山水景观等皆是其组成元素,但不仅仅是“园”,在“园”之前更强调“公”,也就是公共性,增加居民与城市共享共荣的空间。新时期的公园城市建设将成为成都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资源优势,以生态价值转化为先导,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平台和良好的城市宜居环境,诱导新兴产业、优质资本等发展要素的集聚,激发更强的经济活力,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城市整体竞争力。城市绿化工作也会带动相应的经济价值产生,例如可以推动就业,为林业拓宽了造型树木的销售渠道及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良好的城市环境也会吸引人才,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可以不出城就能享受到新鲜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色,能够培养人们良好的户外锻炼习惯,丰富居民的生活方式,提升人力资本。此外,公园城市的建设能够使公园周边地价、房价升值,进而产生新的经济价值。

(三)转换林业发展方式,加强生态价值转化

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山川、河湖、草木与多样的生物资源及其组成的自然景观。围绕这些,地方一方面需要凭借这些东西以补偿的方式实现或维护其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在生态文明的框架与要求下进行开发利用,这样就形成了生态产业。简单说,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化的农林牧副渔)、生态工业(生态制造业与建筑业)与生态服务业。生态农业比如有机农业,给消费者提供绿色有机的食品;生态工业比如纯净水的制造与出售;生态服务业最为重要的便是生态旅游,除了一般的短时间的休闲度假游之外,还包括发展“三养(养老、养生、养病)产业”、自然教育、休闲农业等,其实是在扩展并实现生态资源特别是农业的多种功能。但不管怎样,这些产业都是对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多方面地充分地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

学会转换思想意识,不断探索生态服务及生态产品,通过生态价值转换为经济价值。林业从之前的砍伐、买卖经济林木到现在的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从之前的伐木变为现在的护木。林场要坚持“生态兴场、人才强场、科技助场”,不断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结合时代精神,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开展林业工作,不断从人防向技防的转变,提高森林保护效果,提升生态建设水平。

努力发展生态旅游,通过产品形成价值,如园艺经济、林下经济、环保产品。通过林业的资源管护、护林防火及荒山造林等工作,极大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极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林下经济也带动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有利于打造绿色氧吧,形成绿色环保经济价值,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不断探索创新,设置实验基地,对不同树种进行造型,努力打造形成“一地一品”的特色,通过绿化造型树木产生经济价值,为城市增添一抹新意与绿色。

加大宣传力度,要强化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加大对旅游产品的宣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生态旅游,享受绿色氧吧,同时拓宽园艺造型树木的销售渠道及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进而提高居民的收入,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参与林业生态保护,真正做到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