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点新闻
调查研究
先进典型带动作用对意识形态建设的作用和效果
一、背景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行业,如果没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了自己的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没有了民族精神,就不可能增强自身的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实力,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林业发展离开了林业精神,就不可能创造出“地球卫士”的光荣称号。2017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铭记光辉历史,开创强军伟业主题展览时强调: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已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林业发展,林业精神的传承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代代林业人用智慧支撑国家战略,用脚步丈量瘠地荒漠,用汗水筑就绿色长城,用心血谱写林业科技,建设美丽中国壮丽篇章,林业传承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五道沟分场为研究对象,通过跟踪、问卷、走访等调查方式对林业精神传承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并针对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以分析并给出解决措施及建议,以激励林业工人能够将林业精神更好的发扬光大。
二、传播林业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林业精神是树立民族形象,保持林业工人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需要
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以“警世救国”自箴自策,三易其志的鲁迅,也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从孙中山到陈独秀,从李大钊到毛泽东,从林觉民到秋瑾,从李保国到杨善洲,塞罕坝从沙漠到林海的蜕变,原山林场从荒山秃岭变绿水青山,无一不是我们的前辈奋发努力,克己奉公,识大体,顾大局的家国情怀,都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然而,在当今社会,“大量人才外流、留学生学成不归,一些未能出国的人也认为国外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极力贬低甚至丑化我们祖国的现象层出不穷,他们固然是少数,但毕竟代表的是华夏儿女,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中缺少一种精神——民族精神。缩小到林业行业来说,同样会有一些人羡慕其他行业的光鲜亮丽,抱怨林业工作的艰苦与寂寞,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正是由于骨子里缺少一种林业精神。大到一个国家不能缺少民族精神,小到一个行业,也不能缺少行业精神,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就能凝心聚力、振奋精神,一个行业重视精神文化的培养,任何行业、事业都会兴旺发达。正如梁启超所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将林业精神不断传承,不断发扬光大。
2.弘扬林业精神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林业行业综合实力的需要
山无脊梁要塌方,虎无脊梁莫称王,人无脊梁莫做人。江泽民
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一个行业,有没有行业精神是衡量一个行业能否长远发展的尺度,林业精神是林业文化的象征,它作为统一人们思想、规范人们行动,保持林业人团结稳定的强大力量,是重要的软实力,弘扬林业精神,对提升林业整体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林业精神传播的现状
当今的中国,由于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得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长期被封建思想压抑的中国人(尤其以年轻人居多)突然接触到了许多国外的新鲜事物,并很快以一种新的思想去接受,而原有的所谓的传统概念,也就慢慢淡化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存在了几百上千年的市井胡同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已经成为了西方品牌的天下,随着近几十年中国的不断崛起,伴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等的相继成功举办,中国在世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更多“made in china”的产品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来了解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家,了解她的传统和文化,然而,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但是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却越来越少,其中自然不乏我们老一辈林业工作者和新一代林业筑梦人,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各种生活方式和思想逐渐被西化,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适应了各种快餐文化,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去接触那些费时费力且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相伴随的传统精神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漠。
五道沟分场人员结构表
单位 |
2020年职工总数 |
年龄 |
性别 |
||||
五道沟 分场 |
37人 |
22-35岁 |
36-45岁 |
47-55岁 |
55岁以上 |
男 |
女 |
19 |
9 |
6 |
3 |
28 |
9 |
||
林业精神了解比例 |
5% |
20% |
30% |
45% |
70% |
30% |
以五道沟分场职工调查研究表明,五道沟分场共有职工37人,其中22-35岁青年职工占全场职工的51%,36-45岁中年职工占24%,47-55岁中老年职工占16%,55岁以上老前辈占比不足1%,从年龄结构和男女比例上来说比较合理,但是经调查发现,对于林业精神的认知度,认可度以及对林业工作的热爱程度比例与人数占有比例呈相反状态,青年职工的认可度只占5%,老前辈对林业工作的热爱程度占比高达45%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林业精神传播现状处于不乐观的状态。
四、传承方式的研究
对于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学习,我们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根据其具体内容,选择更合理的传承方式。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民族精神传承熏陶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英雄才俊,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然而,种种迹象表明,由于林业工作受环境艰苦、地位及收入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林业精神的传承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并不理想,甚至出现文化断层现象,究其原因,传承过程枯燥乏味,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大众传媒也没有发挥其重要功能,因而对广大受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群体没有吸引力。为更好地对林业精神传承进行传播推广,根据实际情况,主要对以下几种传承方式进行研究。
1.电视媒介传承
首先,当今社会,大众对电视媒介的依赖为各种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迅捷的传播通道,可以通过电视这一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媒介对林业精神进行有效传承。2017年12月,塞罕坝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自此在全球掀起一股学习“塞罕坝”精神的热潮,“塞罕坝”精神传播的主要载体就是通过卫星电视进行的。同年拍摄的“最美的青春”电视剧在央视热播,林业精神的传承又通过电视媒介以“戏剧表演”的方式再次传播开来,形象的演绎了造林人不畏恶劣环境,无私地奉献青春与生命,与大自然勇敢抗争的林业精神。
2.网络传媒传承
进入网络时代,林业精神传承拥有了新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传播手段,已日渐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传媒的发展也为林业精神传承提供了契机与机遇。随着中国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工作的各种条件都得到显著提升,基层林场全部具备网络共享条件,网络的便捷使得年轻人的工作方式不断创新,五道沟分场青年工作者们
通过抖音小视频记录工作日常点滴,从几人关注增长到几百人,甚至千人的关注,从春季造林、秋季防火到冬季抚育,记录了自己成长过程的同时,也记录了林业精神的延续与发扬。
3.演讲传承
演讲本是一种口才和思维的体现,是实现突破,锻炼一个人无所畏惧的一种能力,然而,演讲也能成为一种传承方式,在木兰林管局国有林场就有这样一个演讲明星,通过述说自己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林业,了解林业精神传承的内涵,荣获全国演讲比赛金奖,通过动人的事迹,激情的演绎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林业人的风采,抒发了林业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绿色情怀。
-
校园教育传承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孩子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林业精神的传承宣扬和推动,要在学校进行启蒙教育,将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典型事迹事例写入教材,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与弘扬教育,达到巩固知识和传播林业精神传承的双重目的。另外,学校可开展一系列活动,以活动带动文化发展,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自觉传承与弘扬。
由上图所示,电视媒体的主要受众人群是老年人,占70%-90%,网络传播的受众群体以青年人为主,演讲传播方式中年人占50%以上,校园教育的受众人群以学生为主。通过不同的传承方式可以让不同的受众人群了解到林业精神传承的内涵和意义,可以更广泛,更有效的进行传播。
五、结语
本文通过林业精神传承的背景、现状对林业精神传承的方式进行了研究,通过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以及演讲及校园教育等方式进行传承,讨论了林业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林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金和政策的硬性支持,还需唤醒林区人民身上的林业精神,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促进林区发展,在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中,依然需要林业精神做指导,同时,林业精神本身的与时俱进品质也为其传承提供了基础,林区民众对家乡的热爱也为林业精神的传承开辟了道路。
- 上一条:团务工作调研报告
- 下一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价值转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