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点新闻
原创文萃
孟滦分场造林纪实
在河北省的最北部,有一个小县城,这里绵延着燕山山脉,流淌着滦河净水,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守林人,这里就是围场县。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围场县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的号召,成立了孟滦林管局,开启了对绿色的不懈追求。孟滦成立于1958年,是孟滦林管局下属单位中管辖面积最大的林场,六十多年栉风沐风,六十多年风雨兼程,孟滦林场伴着林管局发展的脚步,在围场县西部的山区里,谱写出一首首生动的奉献之歌。回首过往十年,孟滦林场已迈着坚定的步伐,为祖国近四万亩的荒地披上了绿装。忘不了那些年洒在沙荒上的汗水,抹不去那些年双手磨血在石砬上刨出的一个个树坑....这些我们咬牙挺住的过往,如今都成了绿油油的勋章。
南山咀营林区至滦河营林区沿线——近1500亩的沙荒地让附近村民饱受折磨,每到春天漫天风沙,就连庄稼都是表面一层厚厚的沙土,农作物长势并不乐观。不仅如此,由于与村民的耕地犬牙交错,部分地块林权问题还存在争议。受当时技术水平影响,沙荒地栽树成活率并不高。孟滦林场多次请示管局相关科室,积极与当地乡镇政府进行沟通、协调,学习先进造林技术,想方设法提高造林成活率。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在2012年造林请示方案得到了批复,孟滦林场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施工。
但困难远比想象的多。疏松的沙土地无法使用拖拉机等机械运苗,但造林面积大,单纯靠人力不仅效率低,还会大大增加投资成本。分场班子商议后决定利用“卷扬”先将苗木进行短距离传输,再结合使用骡子驮筐、人背苗的方式运输苗木,既能节省成本,也能提高效率。另外,虽然在对立地条件进行研究后确定了栽植喜光、抗瘠薄、抗风的樟子松,但栽植技术却不能按照壤土土质进行,栽植深度、根系处理、保水等问题都一一浮现,孟滦林场于是通过各种途径寻求技术指导,借鉴塞罕坝沙地造林的经验,最终成功完成了对整个沿线的改造。如今,六年过去了,从前的满目黄沙已不复存在,呈现一片盎然景象。
石桌子营林区小桥子梁家东沟——当地有名的“石砬坡”,这片地大多是裸岩,不仅坡度大,其中石头与土壤更是混杂,要想拿下必须坚定“啃掉牙”的决心。面对这样的形势,孟滦林场没有退缩,坚持要将这块“硬骨头”啃到底,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宣战。
但行动起来却是千难万难。站在山坡下,人要上去都需要手脚并用,更别说在陡坡上挖坑栽苗了。费劲千辛万苦爬上去,第一项工作就是挖坑,按照整地技术规范,需要在山上挖出长和宽各70厘米、深40厘米的坑,一亩地要挖111个。坑虽不大,可薄薄的土层下全是石头,挖变成了凿。拿起钢钎、尖镐,叮叮当当凿了没多大一会儿,双手就起了血泡,而且,平均每挖五个坑就用坏一个镐头。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的技术人员立即叫停,请示领导后决定先将挖坑部位的石头徒手捡出来,再上工具挖....将捡出的石头再利用,将陡坡面垒成一个个石台和穴面,从而解决保水问题。
但最难的还不是凿坑,而是搬运苗木上山。坡度陡,机械无法作业,只能靠骡子驮或人背。一株容器苗浇足水后足有七八斤重,坡陡地滑,骡子扑扑腾腾爬两步,就累得呼哧带喘。骡子上不去的地方,就只能靠人背着树苗往上爬。常年背苗子的人,后背都有麻袋和绳子深深勒过留下的疤痕。
终于,历时20多天,孟滦林场职工靠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拿下了这片地,并创造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的佳绩。
孟滦人用行动证明,再难,树,都能一棵棵种出来;再难,绿色奇迹,都能一步步干出来。十年来,孟滦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据统计,孟滦林场在2011—2021年间,共完成造林面积38075亩,其中仅2015年就完成造林8490亩。随着森林覆盖率的不断提升,造林面积也在逐年减少,2021年孟滦林场荒山造林面积仅217.6亩,足以证明这些年取得的卓越的造林成效。年轻一代的木兰林业人,很多都是林三代,但也有很多是对这里一见钟情。他们用青春与汗水铸就的绿水青山,在无声无息中变成了金山银山。他们用行动诠释着绿色发展的真谛,并将用更多的奉献创造更大的绿色奇迹!(马娇娇)
- 上一条:娉娉垂柳风 点点回塘雨
- 下一条:牛年说牛人之我身边的“老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