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资讯

文艺之光

“半龄”林业人 绿色新征程

发表时间:2022-03-14
点击率:1315
【字体: 打印本页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生于农村,自然对山林有着更深的情感;看惯了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反而对山林萌生着更多的眷恋和向往。进入“林家大院”工作和生活已经半年有余,和木兰已经奋斗多年的老“林工”相比,自己依旧显得如此稚嫩,所以我经常勉励自己为“半龄”林业人。

许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敦敦教诲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站在山顶,远眺林间,正如萧衍的《芳树》:绿树始摇芳,芳生非一叶。一叶度春风,芳芳自相接。色杂乱参差,众花纷重叠。重叠不可思,思此谁能惬。每当我走进森林,感受这山间清爽的风,仰望那天边的云,在森林里忘情奔跑,感觉自己就是这森林里的一棵树,一丛草,一束花,与森林融为一体,乐在其中。

可谁又能想到,这里曾是“大风起兮,沙尘漫天,草木凋枯,鸦无栖处,人迹罕至。”的景象。三人成众,三木为森,眼前的百万亩绿荫是无数务林人战天斗地创造出的人间奇迹。三代人,五十九年,从无到有,艰苦创业,砥砺守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塞罕坝精神,是我们林业人的精神,更是我们冲锋的号角。绿了青山白了头”的忠诚奉献;“一年四季长在树林里”的苦干坚守;“每棵树都是一个生命”的生态深情。这些毫无疑问都在指引着我们前进。

在外人眼里,林业工作枯燥乏味,长期在野外工作,条件艰苦,远离家庭。而林业人并不在乎,更准确的说是并不是不在乎,而是每个林业人都有这样的无私奉献,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只把自己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在我心里,我们林业人一直是绿色的守护者,森林的美容师。

去年的“央补”抚育工作,是我进入到林场接触的第一个任务,作业区累计1100余亩施工。如何能够安全,高效,高质量的完成施工任务,是我这个“半龄”林业人心中的疑惑,而随着工作的推进,那些让我看着头疼的问题竟然在营林区老主任有条不紊的忙碌中迎刃而解,而我也把这次学到的宝贵经验视为进入林业的第一笔精神财富。

在抚育施工的那段日子里,我们似乎已经成为“开挂”的勇士。11月的接坝高原,平均气温零下32.3℃,白雪飞花、寒风刺骨。凌晨四点,营林区的施工员们已经早早的吃完饭整装待发,羽绒内胆外套厚厚的棉衣,穿了两层棉袜的高腰棉水靴,再加上只能露出两个眼睛的厚棉帽……山场上,几乎没过膝盖的大雪让人每迈出一步都可以称之为“跋涉”。然而,目之所及却是“冰火两重天”。丛林中,施工队伍有序穿梭,口号声声,油锯、拖拉机马达轰鸣,打杈,拖坡,造材,归楞等各环节施工紧密衔接,震彻山谷的交响、匆忙交错的画面,热火朝天的场景,与这个冰封的季节融合成一帧帧让人为之泪目的动感画卷。

面对这一切,我身在其中,也感在其中,眼前的一切刷新了以前我对林业工作的懵懂认知,如此震撼磅礴、如此高尚伟大。然而,当这一切随着山场上一声声检尺的报数声,这所有的一切又都显得那样的平凡,平凡的只剩下山谷里对唱的松涛鸟鸣,还有那一片片随风而舞的沧澜绿树。对于这份似陌生、似熟悉并将陪伴我后半生的工作,我只有不断地向老同事虚心请教,不断向老施工人员学习,积极总结经验,我想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林业人。

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半龄”林业人不仅是我工作的起点,更是人生的起点,永恒地信念,让我如此坚定地踏上林业新征程,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大步前行,努力为木兰林业再添一抹新绿。(文/梁和俊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