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一代的塞罕坝人,和在座的同事们一样,我深爱着我的职业。刚参加工作时,我曾问场里的前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林业人。他们并没有正面回答我,只说你别着急,多到林子里去走走,用心的去感受那些人那些事,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懵里懵懂的开始了我的林业生活。后来在一次次的林区工作当中,我渐渐地对这句话有了自己的感悟。
起初我被分到了营林区工作,初到林区,门口的一辆绿色大篷车,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了解到,就这样一个不足几平米的小车居然是一对守林夫妇生活了好几年的家。他们说车里虽然冬天寒冷,夏天闷热,但却足够遮风挡雨。他们憨厚质朴的脸上略带笑意,看不出任何的抱怨,然而我的心却为之一颤。后来我有机会跟着经验丰富的刘叔开启了一段巡山之旅。也让我了解了这个高高瘦瘦的叔叔。1985年刚满23岁的刘叔,来到这人烟稀少的北曼甸工作,谁曾想这一呆就是37个春秋,37年来他做过核算员、库管员、护林员、技术员等各工种工作。经常早晨数着星星出去,晚上披着月亮回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他的足迹遍布北曼甸的沟沟坎坎,坡头箐边,被人形象的称为北曼甸的“活地图”,正是成百上千个像他一样的人,秉持着这份执着与坚守,为23.6万亩的森林资源,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
李叔也是一位在北曼甸工作了近40年的前辈,年近花甲的他,步履依然稳健。一次我和他一起到山上干活,他告诉我,他也做过很多工作,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护林,盘山行路之难可想而知。可他平时一趟8公里的山路,每天至少要走上2圈,防火关键期甚至要达到四五圈,平均每天要走30多公里的路,每两个月左右就得磨破一双鞋。听到李叔这么说,我心头一颤,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静静的注视着李叔略显佝偻的背影,想着他这近40年的种种艰辛。我久久难以平静。是什么力量驱使刘叔、李叔这样一群人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日夜坚守。场里的前辈曾对我说“再艰苦的地方,再困难的事情也得有人去守、有人去做,我没什么文化,这一辈子啊,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了,只要能做好这一件事,我啊,就心满意足了。”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人的一生不在于你能做多少事情,而在于你能做好多少事情,不在于你有多少雄才大略,而在于你能否守住初心。几十年来,刘叔、李叔这些老一代塞罕坝人早已把自己的人生和这山这水,这片森林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用最执着的坚持,最朴素的情感,最简单的方式,默默的守护着,守护这涵养着世世代代勤劳与智慧的绿水青山,守护这承载着祖祖辈辈希望与梦想的金山银山。此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许多前辈的面孔,他们是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第一任技术场长张启恩,第一任场长刘文仕……,他们是我的敬佩的祖辈,是指引我脚踏实地的做好林业工作的父辈。而我作为新一代塞罕坝人,要抓好接力棒,传承好塞罕坝精神,弘扬绿色发展理念。一个全新的伟大时代就在我们眼前,历史的使命,时代的召唤,催促着我们策马扬鞭。我告诉自己我要用双脚去丈量每一寸我挚爱的土地。只有不忘初心,不负韶华,才能守护好这块绿色地图,才能不负这个美好的时代。
“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让我们跟随英雄的足迹,为“二次创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向党的二十大献上青春的礼赞!
我是一名塞罕坝的林业工作者,我深爱着我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