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塞罕坝精神

发扬塞罕坝精神
“五连三”的心灵“港湾”
文章来源:围场一中校园传媒 | 作者: | 发表时间:2022-09-15 | 点击率:2673

写在前面的话——

“五连三”毕业50周年之际,喜逢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60周年、河北围场一中建校70周年。“五连三”是围场一中(那时叫围场中学)非常时期恢复招生的第一个高中班。1971 年 的夏天,“五连三”代表全县中学生第一个出征,以整建制教学班,驰援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区的幼林扶育大战,“五连三”在杨树湾留下难忘的记忆,在塞罕坝留下“最美的青春”。

“五连三”的心灵“”港湾”

 张小燕

张小燕,1972年毕业于围场一中。母校50年校庆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曾受邀参加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0周年县庆。她先后在半截塔小学、城子中学任教。退休前任浙江省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曾任张家口市第八、九届人大常委,浙江省第十三届妇代会执委,温州市第九、十届政协常委,现任温州市第三届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得张家口市劳动模范、温州市师德楷模、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后一年的秋天,木兰围场最高学府,招收了非常时期的非常高中班——第五连第三排。一次特殊的招生辅带一个特殊的规定,年龄必须15周岁以下。人称“五连三”是围场一中的“少年班”。

入学时,班里有位负责注册的男生,大眼浓眉一张严肃的国字脸。在他指点下我写完名字走向教室门口儿,迎面一位同学居然和他长得一模一样,惊诧中得知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弟弟潘建元,哥哥潘建国。

潘建国是我们“五连三”的团支书,每天一脸严肃的办着每一件严肃的事情,倒是排长董玉峰每天一脸的笑眯眯。毕业时潘建国和全班同学一样,去四合永中学当了一名教书匠,后来投笔从戎穿起军装。他晚年受聘北京市东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红色宣讲员,多次讲授“五连三成长与塞罕坝精神”相关课程,他还编写了《五连三情缘》、《我们从这里走来》等书籍。2021年6月8日燕赵晚报刊载了他和“五连三”副排长徐明中等合写的《最美的青春染绿最美塞罕坝》,文中描述塞罕坝绿茵有“一中”学子的汗水,塞罕坝历史有“一中”学子的足迹,塞罕精神有“一中”学子“最美的青春”。潘建国和徐明中自豪的认为“五连三”是有精神的,“五连三”是有灵魂的,“五连三”是一面旗帜,“五连三”是母校围场一中有坐标意义的文化符号,“五连三”的成长中有个精神的港湾是塞罕坝上杨树湾……

1971年的夏天,围场一中的“五连三”在杨树湾扎寨安营,任务是以最原始的手工作业,用锄头为机械幼林松土锄草,这是全县首次以整建制教学班,出征驰援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区的幼林扶育大战。

杨树湾的树里有“五连三”的年轮。那时满坡的小树苗处于层层包围,被疯长的杂草欺负的奄奄一息。我们必须小心翼翼,不能伤了树苗又要清除杂草。一群花季的护苗使者,温馨呵护着每棵幼小的树苗。清晨蹚着露珠儿出发,中午婆娑的白桦树下小憩,傍晚披着漫天的彩霞收工,一路高歌“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30多天下来,瓦片形的锄板磨成月牙儿弯弯,一把锄头一根粉笔,从育“林”到育“人”,注定了“五连三”人一生一世的园丁情缘……

杨树湾的云里有“五连三”的梦幻。塞罕坝地处典型的森林和草原交错地带,地形地貌丰满多姿,有森林、有草原、有河流、有湖泊、有山地、有高原、有丘陵、有曼甸。这里是梦的摇篮,这里是云的故乡。白云挂在湛蓝的天际,任性的漂荡在我们头顶,伸手可摘下一朵一朵甜甜的“棉花糖”。到了傍晚,火烧云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一会儿变成一条腾空的巨龙,一会儿变成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变成一只温顺的小绵羊……

杨树湾的河里有“五连三”的甘泉。九曲回肠的吐力根河,窄窄的,深深的,那么干净,那么清澈,那么安安静静的,在柳波子下默默无闻的流淌千年………小河是“五连三”的水上“大舞台”,上演过董玉峰、杨权、孙德福、杨金钟、纪守忠、潘贵等同学壮观的捞鱼大剧,也唱过关国强“灌够呛”和于树文、姜桂云“落汤鸡”的两出折子戏。小河是我们和草原小生灵共命运的生命乐园,徐明中抱回那只小狍羔儿,成了全班同学最疼爱的宠物。李凤兰在离开杨树湾的路上,手捧桦皮篓,和精心喂养的那只雏鹰依依惜别。细鳞鱼(如今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河里任性的撒欢儿,不小心蹦上“五连三”的舌尖儿。韩玉芬码齐一大锅细鳞鱼,熬出一层晶亮的油花,翠绿的山葱和山韭菜在上面飞舞,山花椒的香清遇上细鳞鱼的香鲜,“玉芬”牌“山花椒炖鱼”一出锅儿,杨树湾的风都是香的。

杨树湾的花里有“五连三”的伊甸。杨树湾有如一块天工地锦,缀满五颜六色的瑰丽,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装点着“五连三”的青葱岁月,涂鸦着“五连三”色彩斑斓的精神百草园。金莲花的金黄,野百合的绯红,铜罗花的瑞紫,走马芹的洁白,干枝梅的倩粉,鸽子花的滢蓝——那深蓝是“五连三”的金婚,那淡蓝是“五连三”的初恋……

毕业25年,“五连三”一返杨树湾。那也是“五连三”毕业20多年后的第一次聚首,是以郝光明为会长、唐军政为副会长、张爱利为秘书长的首届“五连三”同学联谊会操持的,报到现场“财政部长”胡玉芹更是一丝不苟,那是“五连三”成员到的最全的一次了。探望母校探望恩师,同学们的纪念册上,有当年亲自到杨树湾慰问“五连三”的一中老书记孙永恒:“望永远热爱教育事业”和老校长戴廷文“教书育人永葆青春”的殷殷嘱托。

在杨树湾,仿佛看到三个草窝棚骨架的“人”字形屹立,守望“人”到中年的“五连三”……

毕业45年,“五连三”二返杨树湾。这次同学会,郝光明为首的组委会,安排“会议”直奔塞罕坝,闫忠华出任资深主持,“太有才了”的徐德明,精心收集了“五连三”群主刘瑞霞麾下的每人“微名”,制作了微信版的“五连三”。

同学们健步登上卧如虎立如狮的“点将台”,领略康熙大帝阅兵点将的霸气,聆听乌兰布通大战惊天动地的鼓角。在“点将台”和“将军泡子”,“五连三”的军人、军嫂们更是万千感慨。“五连三”不是军营胜似军营,姚国龙每逢“八一”以诗稿犒军:“钢铁长城千秋固,锦绣江山万代红”。

尽管杨树湾草窝棚老了,安然躺进草丛,但张世华的《五连三记忆》和孔令春的《相聚塞罕坝》,让杨树湾在“五连三”心中美丽又“动”人的镌刻永远。

同学们回到“一中”,流连在母校怀抱,向守候在“五连三”合影背后,那棵见证我们青春的老榆树倾诉母校的培育之恩……

毕业46年,“五连三”三返杨树湾。王伟力写了《杨树湾:我永远的眷恋》,张海鸥说:“杨树湾的小道我和你荷锄而过,虽说是荒烟漫草的岁月,却是五连三樽前别后的念想”。一直在母校工作的五连三“后勤部长”杨权和关国强两位同学宣称,他俩下次要穿上水裤,蹚着吐力根河再去杨树湾。

毕业50年,“五连三”四返杨树湾。感念70华诞的母校培育之恩,追寻塞罕坝60年创业育林的历史足迹。沿着总书记的上坝“路线”,坐“钓鱼台”、登望海楼、探尚海林。在塞罕坝展览馆,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塞罕坝精神”,看到“五连三”张爱利、王利群、孙利群三位塞罕坝机械林场女婿的长辈们“最美的青春”,看到“五连三”在杨树湾用的那种“瓦片”式锄头,看到“五连三”在杨树湾住的那种“人”字架草窝棚,同学们深情怀念“五连三”班主任徐复卿老师,他专门安排女生住在三个窝棚中间的那个,他没有亲自尝过的山野菜坚决不许我们动口……如张海鸥所说:“原来父爱不一定都来自父亲”。在展览馆的实物展柜前,“五连三”人合计着,要是能找到徐老师在杨树湾唯一用来指挥“作战”、安排作息的那快怀表,我们将以最恭敬的仪式赠与塞罕坝展览馆,让恩师那快老怀表将时间永远定格在“五连三”的杨树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