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联合组成科考队,计划用一年时间对保护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保护区威胁因素等展开专项调查,对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及大型真菌种类、分布等进行重点调查。至此,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次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全面启动。
此次科考通过布设覆盖保护区不同生境、不同地形地貌、不同海拔的植物及大型真菌的调查样地、样线,采集标本、拍摄照片等调查凭证,对重点保护物种精准定位并挂牌登记,每个定位点不同角度拍摄影像凭证。
截至6月末,已完成第一阶段科考调查工作。考察内容包括维管植物多样性和植物群落调查、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调查、自然地理环境调查,涵盖了保护区内的8个典型生境。科考队选择适宜生境安装红外相机225台,完成18条鸟类调查样线,34个鸟类监测样点,依据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布设植物、土壤、昆虫等因子监测样地30个,采集植物标本200余种,水生动植物调查同步有序展开。
经过统计与整理,已调查记录维管植物(已鉴定)258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记录兽类7种,鸟类102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影像及粪便),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期间,科考队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琴鸡、梅花鹿(野生种群)种群状态良好,还发现了大量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野生兰科植物,是冀北地区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宝库。
科学考察将对保护区的珍稀濒危物种进行评估,得出具有保护区特色的物种保护名录,区分保护等级,落定精准保护区域,从而提高调查、科普、科研成果产出的效率,为保护区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定、绩效考核等工作提供精细、科学、及时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