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动态
- 雾灵山部署“十一”及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
- 雾灵山管理中心领导深入帮扶村调研指导乡村振兴工作
- 雾灵山喜登“第十二届(2015)中外避暑旅游口碑金榜”
- 省林草局督导组孙阁一行到雾灵山督导检查森林防火工作
- 雾灵山管理中心领导到管理区、站督导检查森林防火工作
- 雾灵山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李远坤到管理区、站检查森林防火工作落实情况
- 雾灵山保护区开展京冀共筑森林防火墙活动
- 雾灵山保护区党委书记李远坤到周边乡镇检查指导清明节前森林防火工作
- 雾灵山保护区管理中心举办纪委书记讲廉政党课活动
- 雾灵山保护区安排部署元旦、春节期间森林防灭火工作
- 雾灵山保护区党委成员到大西峪村调研
- 雾灵山保护区召开雾灵山林区2021年春季森林防火联防联护会议
- 雾灵山管理中心领导班子到基层慰问并督导检查春节前森林防火工作
- 雾灵山保护区领导春节期间到森林消防队慰问并督导防火工作
- 雾灵山开园了
碑刻文化
在雾灵山北坡海拔980米处,有一天然花岗岩巨石,长31米、宽30米、高29米,大约30米见方,略呈圆形,重约7.2万吨,属冰川漂砾。
在大字石正中竖刻着刘伯温题“雾灵山清凉界”6个隶体大字,每字2米见方,约4平方米,字体豪放洒脱,苍劲有力。6个大字两侧自右向左各刻有90多个45厘米见方的隶体中号字,左侧为万历三年李逢时所刻,右侧为崇祯八年三月初一所刻。在大号和中号字的下方,自右向左竖刻着近500个15厘米见方的小号字,分段字体不一,每段末尾各有签名。巨石表面有明显打磨找平的痕迹,显然是明代守关将领们以巨石为碑,刻字留念。因正中间刻的是“雾灵山清凉界”6个大字,故此石被称为“雾灵山清凉界碑”;又因为字大、石大,被当地称为“大字石”,并广为流传,在地图上还有这个地名。从雾灵山清凉界碑的内容可以推出,碑刻分三次完成。第一次是1371年镌刻刘伯温的题词,第二次是 明万历三年五月初五(1575)刻的左侧字,第三次是崇祯八年三月初一(1635)刻的右侧字。
在大字石周围,还分布着许多类似略小的巨石,多有明代摩崖石刻,如“霧靈真境”、“羊腸鳥道”、“發”、“霧靈山”等,与大字石共同组成了摩崖石刻群。
碑刻正中间的6个大字 为明开国军师刘伯温所题。明初刘伯温巡视边关重镇曹家路、白岭关、黑谷关,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巡游雾灵山。时值盛夏,天气十分炎热,刘伯温在轿内感到燥闷异常,行至一块稍微平坦地方时急忙命轿夫落轿,到轿外乘凉。猛抬头,左侧有一块花岗岩巨石,雄伟壮观,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歇息之时,观天象、勘地理、查物象,断言:此石之上,气候明显变凉,农作物不宜生长;此石之下,气候温暖,农作物适宜生长,此石乃凉热之界石!随手赐字:“雾灵山清凉界”。后经当地农民试种,果真如此。从此,人们称这里为“雾灵山清凉界”。
碑刻左侧的93个中号字 是明万历三年(1575)五月初五由李逢时所刻。自右向左依次为:“兵部尚书谭纶 阅视侍郎汪道昆 总督侍郎刘应节 巡抚都御史杨兆 总都督戚继光 兵部郎中左兴 户部郎中侯治国 兵部副史王一鄂 协守都督张臣”,然后又另起一行,在下方自左向右排列“分守游击任良相 分守游击李如梗”,又在左下方分三列落款“明万历三年五月初五日 曹家路 永平李逢时刻石”,是明朝官员的职务和名讳。隆庆六年(1572)谭纶等人曾借检阅戚继光军事演习之机游览雾灵山。到万历三年,已升任蓟辽总督的杨兆命李逢时刻上去的。这左侧碑文记载的全是忠心守候大明边关的良将,虽然官职都不低,却大多数被言臣弹劾,最后辞职的辞职,罢官的罢官。
碑刻右侧的90个中号字 发生于崇祯八年(1635)三月初一,自右向左依次为:“崇祯乙亥岁季春吉旦 镇守蓟镇总兵杨嘉谟整饬密云兵备高斗光密云户部郎中王徵俊监视西协军务张升巡抚顺天都院张鹏云监视西协军门邓希诏总督蓟辽军门丁魁楚”,落款自右向左依次是“吉家庄守备黑谷关都司曹家路游击状元协守。”记载的是崇祯八年(1635),杨嘉谟、王徵俊、张升、邓希诏、丁魁楚等众多官员在视察雾灵山一带长城边防时,效仿60多年前兵部尚书谭纶等人,攀登了久负盛名的雾灵山,瞻仰了开国军师赐名的巨石,感受其风光,瞻仰其恢宏,并刻字留念。由于他们所处年代为明朝末年,文字记载不多,但也能辨认出忠君良将和误国、卖国之臣。
碑刻下面近500个小号字 由于年代久远,字体小、石刻浅,风雨侵蚀,字迹已经模糊,但仔细辨认仍能看出每字约15厘米见方,在右侧碑刻的下方自右向左依次分段竖排,每段末尾均有签名,能看清的有汪道昆、刘应节、杨兆、王一鄂,根据仔细辨认,这些小号字应是兵部尚书谭纶、阅视侍郎汪道昆、总督侍郎刘应节、巡抚都御史杨兆、兵部副史王一鄂等官员赞美雾灵山的诗作,
在大字石正中竖刻着刘伯温题“雾灵山清凉界”6个隶体大字,每字2米见方,约4平方米,字体豪放洒脱,苍劲有力。6个大字两侧自右向左各刻有90多个45厘米见方的隶体中号字,左侧为万历三年李逢时所刻,右侧为崇祯八年三月初一所刻。在大号和中号字的下方,自右向左竖刻着近500个15厘米见方的小号字,分段字体不一,每段末尾各有签名。巨石表面有明显打磨找平的痕迹,显然是明代守关将领们以巨石为碑,刻字留念。因正中间刻的是“雾灵山清凉界”6个大字,故此石被称为“雾灵山清凉界碑”;又因为字大、石大,被当地称为“大字石”,并广为流传,在地图上还有这个地名。从雾灵山清凉界碑的内容可以推出,碑刻分三次完成。第一次是1371年镌刻刘伯温的题词,第二次是 明万历三年五月初五(1575)刻的左侧字,第三次是崇祯八年三月初一(1635)刻的右侧字。
在大字石周围,还分布着许多类似略小的巨石,多有明代摩崖石刻,如“霧靈真境”、“羊腸鳥道”、“發”、“霧靈山”等,与大字石共同组成了摩崖石刻群。
碑刻正中间的6个大字 为明开国军师刘伯温所题。明初刘伯温巡视边关重镇曹家路、白岭关、黑谷关,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巡游雾灵山。时值盛夏,天气十分炎热,刘伯温在轿内感到燥闷异常,行至一块稍微平坦地方时急忙命轿夫落轿,到轿外乘凉。猛抬头,左侧有一块花岗岩巨石,雄伟壮观,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歇息之时,观天象、勘地理、查物象,断言:此石之上,气候明显变凉,农作物不宜生长;此石之下,气候温暖,农作物适宜生长,此石乃凉热之界石!随手赐字:“雾灵山清凉界”。后经当地农民试种,果真如此。从此,人们称这里为“雾灵山清凉界”。
碑刻左侧的93个中号字 是明万历三年(1575)五月初五由李逢时所刻。自右向左依次为:“兵部尚书谭纶 阅视侍郎汪道昆 总督侍郎刘应节 巡抚都御史杨兆 总都督戚继光 兵部郎中左兴 户部郎中侯治国 兵部副史王一鄂 协守都督张臣”,然后又另起一行,在下方自左向右排列“分守游击任良相 分守游击李如梗”,又在左下方分三列落款“明万历三年五月初五日 曹家路 永平李逢时刻石”,是明朝官员的职务和名讳。隆庆六年(1572)谭纶等人曾借检阅戚继光军事演习之机游览雾灵山。到万历三年,已升任蓟辽总督的杨兆命李逢时刻上去的。这左侧碑文记载的全是忠心守候大明边关的良将,虽然官职都不低,却大多数被言臣弹劾,最后辞职的辞职,罢官的罢官。
碑刻右侧的90个中号字 发生于崇祯八年(1635)三月初一,自右向左依次为:“崇祯乙亥岁季春吉旦 镇守蓟镇总兵杨嘉谟整饬密云兵备高斗光密云户部郎中王徵俊监视西协军务张升巡抚顺天都院张鹏云监视西协军门邓希诏总督蓟辽军门丁魁楚”,落款自右向左依次是“吉家庄守备黑谷关都司曹家路游击状元协守。”记载的是崇祯八年(1635),杨嘉谟、王徵俊、张升、邓希诏、丁魁楚等众多官员在视察雾灵山一带长城边防时,效仿60多年前兵部尚书谭纶等人,攀登了久负盛名的雾灵山,瞻仰了开国军师赐名的巨石,感受其风光,瞻仰其恢宏,并刻字留念。由于他们所处年代为明朝末年,文字记载不多,但也能辨认出忠君良将和误国、卖国之臣。
碑刻下面近500个小号字 由于年代久远,字体小、石刻浅,风雨侵蚀,字迹已经模糊,但仔细辨认仍能看出每字约15厘米见方,在右侧碑刻的下方自右向左依次分段竖排,每段末尾均有签名,能看清的有汪道昆、刘应节、杨兆、王一鄂,根据仔细辨认,这些小号字应是兵部尚书谭纶、阅视侍郎汪道昆、总督侍郎刘应节、巡抚都御史杨兆、兵部副史王一鄂等官员赞美雾灵山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