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抗战期间,李运昌、包森、宋时轮、邓华等高级将领被派到雾灵山,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1938年6月17日,宋时轮、邓华率八路军第四纵队五千多名指战员,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洛川会议指示,挺进雾灵山区,攻克兴隆县城后转战各地。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抗日队伍不断扩大,到1941年,雾灵山区抗日游击队伍已达7000多人,在雾灵山西侧的大、小黄崖川建立了大小黄崖抗日根据地,形成了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大小黄崖根据地隶属于平(平谷)、密(密云)、兴(兴隆)抗日联合县政府,后改属承(承德)、兴(兴隆)、密(密云)抗日联合县政府。1944年6月,地委书记李子光在小黄崖川的黄土坡指示王泽民,用一个排的力量组建“北进敌后武工队”,向北边敌占区开辟挺进,千方百计在“无人区”站住脚,保存和扩大革命队伍,开展游击战。政治部主任张振东、五区公安助理韩亚如是北进敌后武工队重要成员。1944年夏,冀热北区八路军北进敌后武工队,在龙潭沿与日寇遭遇,激战中政治部主任张振东、五区公安助理韩亚如壮烈牺牲。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地委书记田野等先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300多名党政军领导干部和3000多名八路军战士牺牲在雾灵山区。为不忘国耻、纪念先烈,我们在龙潭景区小壶口瀑布烈士遇难地做“抗日英烈  血洒雾灵”石刻追忆,并在五龙头景区日军烧山树桩遗迹上做“见证桩”景点解说牌,让游人在饱览锦绣河山的同时,不忘日寇侵华罪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