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自古名山僧占多,雾灵山作为中国名山,自然也被宗教人士看重,自南梁开始,佛教开始在雾灵山盛行,到辽、金、元三代达到鼎盛时期,并渗入了道教和一些不入流的教派。由于到了明朝战争不断,加上清朝的严格封禁,雾灵山的宗教活动消失,只留下了证明有过宗教活动的地名和遗址。
        1、南梁佛教盛行
        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公元502年,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yǎn)(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代孙),尊崇佛教并多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被人称为“和尚皇帝”。《昌瑞山万年统志》记载:雾灵山……山高四十余里,峰顶摩天,左右峰峦拱列,深松茂柏苍郁。上多有奇花,又名万花台……旧传梁武帝时,宝志公曾卓(停留的意思)锡于此说法,台旧迹仍存。由此证明:公元502年以后,雾灵山已成为北方的一处佛教圣地。
        宝志公,俗姓朱,名宝志,东晋义熙十四年(418)生于宝华山北永阳镇,梁天监十三年(514)圆寂。7岁出家钟山,住江东道林寺,修习禅学。历经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为当时著名的释门人物。在南朝宋泰始初年(465),宝志公开始居止无定处,饮食无定时,手拿锡杖,云游四方,在中国佛教史上,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再世,非常慈悲,他以神通感化了梁武帝,使梁武帝成了有名的“和尚皇帝”。南北朝梁武帝时代,达摩、宝志公、傅大士共称梁代三大士,总括了中国佛教禅宗的原始宗风。根据史料记载,宝志公曾五次光临雾灵山,第一次在雾灵山做法事一个月, 以万花台为“说法台”,遍邀信法人士,尽讲法事。以后在雾灵山多次讲法,讲求人定胜天,万事求源。最后一次在雾灵山做法事主要讲述了自己的传世经文(诗文)《十二时歌》、《十四科颂》、《大乘赞》、《醒世歌》等,要求人们信世为本,社稷为先,以自己的理想统治天下。明代守关名将刘应节所说的“虚踪”和汪道昆所说的“雾灵山说法台”,即是宝志公在雾灵山使用并延续下来的“说法台”——万花台(莲花池),杨兆所说的“西天飞锡”即是宝志公云游时所持的锡杖,代指宝志公、观音菩萨的化身。
        2、宋、辽、金香火旺盛
        1004年,当时宋辽已经签订了“澶(chán)渊之盟”,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的新局面,辽国萧太后为了笼络人心、稳定燕京局面,大肆修建中土人士喜欢的庙宇、道观,在燕京的东面雾灵山修建了兴隆寺(后经大乘天真圆顿教改称红梅寺)大型寺庙群,寓意人丁兴旺、农牧隆盛。寺院分上院、中院和下院,下院兴隆寺位于现今的塔前村村后平地,占地40000平方米,包括山门、正殿、偏殿、配房以及“庵主圣公塔”和“法师塔”两座9层10米高的八角塔;中院位于现在正门以里的庙台沟,占地6000 平方米,规模不大,包括钟楼、鼓楼和配房,僧徒也比较少,但香火比较旺盛。由于上下寺院遥相呼应,被中院用晨钟暮鼓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中院又称钟鼓院;上院云峰寺位于雾灵山顶部东山,占地700平方米。由于兴隆寺的兴建顺应民心,属于正统的佛教寺院,所以它香火旺盛。到辽金时期达到鼎盛,“有僧道万余人”,号称 “有名的和尚三千六,无名的和尚赛牛毛”。
        3、元代地位提升
        《元史·文宗纪》记载:“(元天历)二年(1329)……四月夏……有旨命西僧于五台山及雾灵山作佛事各一个月,为皇太子讷答剌祈福。”这说明元代的雾灵山被皇家视为与五台山同等的重要地位。
        4、明代香火渐少
        明代雾灵山属 “边外弃地”,兴隆寺香火渐少,后被大乘天真圆顿教占据,本教以红色梅花为印记,以北直隶(含雾灵山一带)为红梅头,以南京一带为红梅尾,遂将兴隆寺更名为“红梅寺”,并把雾灵山作为“求道灵山”。
        5、清代香火禁绝
        雾灵山于清顺治二年(1645)被划为清东陵的“后龙风水禁地”,香火被禁。寺院无人经管,古刹陆续倒塌。最后一座八角塔倒于1959年。
        兴隆寺、钟鼓院、云峰寺在经历辽、金、元三代之后,雾灵山成了明朝的边外弃地,加上蒙古朵颜部的时常骚扰,很少有人来这里烧香礼佛,就逐渐衰败了。到清顺治二年(1645),雾灵山被划为“后龙风水禁地”后,钟鼓院处于后龙封禁区的核心区内,“禁民行居樵垦”,从此寺院长期无人朝拜,无人修缮,任其在风雨中坍塌。
        自宋辽时期建寺,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1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封禁及年久失修,至今地面上的原始建筑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了东(红)梅寺、塔前、塔西沟、钟鼓院、庙台沟这样几个地名。
        6、道教兴衰
        作为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雾灵山,在南梁时就开始有许多僧人、道士先后来雾灵山讲经说法,求道成仙。宗教活动在雾灵山很盛行,雾灵山成为当时北方的宗教圣地。“雾灵真境”“修仙台”就是姜子牙、宝志公等众多道士来雾灵山修炼,领悟道教真境的地方,这里留有道教遗迹多处。因为当时辽代统治者对儒、道、佛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许多道士被辽统治者授予官爵,所以1004年在雾灵山顶部东山修建云峰寺的同时,在雾灵山顶部西山也修建了一座道观——天云观,并在道观内外按北斗七星的排列方式挖掘了7眼水井,井深2米,直径80厘米,水深50-80厘米不等,井水甘甜,水位不因旱涝而升降,被称为“七盘井”。观内3眼,观外4眼,意为天云观在北斗星君的保佑下,香火旺盛、永固长存。明代的战乱和清朝的封禁,使天云观和云峰寺一同衰败。主峰伏凌仙境处刻有“太”、“极”二字的地方就是当时道家的“说法台”,是道士在此修身养性,修炼成仙的坐台和悟道通灵之所。也就是说,历史上雾灵山的顶峰不仅是佛教圣地,还是一个道教活动场所。
        另外在雾灵山清凉界碑的对面邻近溪水的地方,还有一处用石头垒起的庙宇遗址,这就是为纪念明朝开国军师刘基(刘伯温)而建的一座庙宇——文成公庙。根据文献记载和残留的地基及当地刘姓老人介绍,雾灵山文成公庙的建筑规模不大,占地面积近700平米,庙宇坐北朝南,依山伴溪,仿南田刘基庙格式建造,由前厅、正厅、厢房等单位建筑组成,属于二进两厢合院式建筑,木质结构,石墙黑瓦,斗拱飞檐,古朴庄严,是典型的明代建筑特色,庙中供有文成公父(刘基)子(儿子刘琏、刘憬)三尊仪像。后来由于雾灵山已经成了明朝的边外弃地,加上清东陵的严格封禁,文成公庙破败倒塌,只剩下石头垒砌的庙宇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