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松

        雾灵山沧桑松位于雾灵山海拔2000米左右的青龙岭的下侧入口处,它是从一棵地际直径近80厘米的枯死的树桩上利用侧枝长起来的落叶松,树高30多米、冠幅达到12米×13米,胸围已经达到2.1米。
        沧桑松是一棵奇怪的大松树。一般来说松柏一类的针叶植物,被砍去主干部分基本上就死了,更别说火烧过了。但这棵沧桑松的根基部分十分强壮,盘根错节与山石一体,已分不清彼此。原树已经枯死,而在侧根处长出的这棵新树,已达到一人难以合抱之粗,浑身的鳞片层层相叠,青枝挑着绿叶在秋阳下闪闪发光。树身成“7”字形,斜出石缝向山外探去,蜿蜒遒劲,如一条苍龙欲腾空而去,说它像龙,其实还真就与龙有关。
        雾灵山本名伏凌山、孟广硎山,清代称之为五龙山,在圈定遵化马兰峪为龙寝之地后,将东陵以北2500平方公里的山林,全部划作“后龙风水”禁地,并奉雾灵山为“太祖山”,埋设青桩、白桩、红桩,红桩以里“禁民行居樵垦”,违者立斩不赦,从此雾灵山经历了历史上最严格的保护。亦如《遵化县志》载:“被封禁的后龙风水地,百里松荫遮天,荒草铺地,木材遍野,鲜货满沟,鸟禽蔽日,走兽成群,自生自灭,无人取用。”辛亥革命推翻了腐败的清政府,却在民国三年(1914)时,北平政府无力支付守陵大臣及护林清兵费用,允许开垦“后龙风水禁地”作为“生计地”,“每丁七亩,以代薪饷”。自此雾灵山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雾灵山,龙盘蓟北,虎踞雄关,是东北进入华北的战略要冲。1931年“9.18”后,日寇占领了东北三省,1933年古北口、喜峰口长城抗战相继失败。1933年3月14日,日本军国主义派兵入侵兴隆县境,4月21日兴隆县城沦陷。日本军国主义便宣布将雾灵山区(含兴隆、密云等地)划属为伪满州国,归热河省管辖。强制推行“铳器回收政策”,收缴民间武器,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到1945年日寇投降的13年间,不仅大量砍伐林木、开采矿石,掠夺森林矿产资源,还对雾灵山区抗日军民进行“大扫荡”、“大围剿”,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实行集家并村,把雾灵山区变成了无人区。这期间仅就雾灵山周边的兴隆、密云两县的不完全统计,日寇在雾灵山区制造了无数起血腥惨案,烧毁民房875万余间,抢走牲畜1206万头,屠杀无辜群众23万多人,抓捕劳工(多数被残害)185万多人,有11万多人被赶进部落(即人圈)进行集中管制。日寇在雾灵山区所欠下的笔笔血债,我们将永世不忘!
        日本侵华期间,一方面掠夺雾灵山的森林资源,一方面制造无人区,放火烧山,大火数月不熄。有一首诗曾这样描述:山火连四月,大地昏百里,千村一片黑,万户闻鬼泣。据调查,雾灵山的云杉林带、落叶松林带基本上被大火毁于1930~1945年间,至今在雾灵山顶峰、莲花池、小莲花池一带仍有被大火烧过或采伐过的残桩。
        其实在雾灵山的山脊、悬崖之上不乏超过二三百年的古老松树,唯独这棵穿越战火而来的“沧桑松”和劫后余存的“见证桩”,见证了一个民族曾经的苦难,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三个多世纪的沧桑。无论是朝代更迭,人事变换;还是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山崩地裂都静静地收录在这棵树的年轮里,所以说它是一棵历经沧桑的落叶松,故名沧桑松。也难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在2014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第24版发表的《燕山有棵沧桑树——中华人文古树系列之七》对这棵沧桑松(树)大书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