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动态
- 雾灵山部署“十一”及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
- 雾灵山管理中心领导深入帮扶村调研指导乡村振兴工作
- 雾灵山喜登“第十二届(2015)中外避暑旅游口碑金榜”
- 省林草局督导组孙阁一行到雾灵山督导检查森林防火工作
- 雾灵山管理中心领导到管理区、站督导检查森林防火工作
- 雾灵山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李远坤到管理区、站检查森林防火工作落实情况
- 雾灵山保护区开展京冀共筑森林防火墙活动
- 雾灵山保护区党委书记李远坤到周边乡镇检查指导清明节前森林防火工作
- 雾灵山保护区管理中心举办纪委书记讲廉政党课活动
- 雾灵山保护区安排部署元旦、春节期间森林防灭火工作
- 雾灵山保护区党委成员到大西峪村调研
- 雾灵山保护区召开雾灵山林区2021年春季森林防火联防联护会议
- 雾灵山管理中心领导班子到基层慰问并督导检查春节前森林防火工作
- 雾灵山保护区领导春节期间到森林消防队慰问并督导防火工作
- 雾灵山开园了
海拔2118米——风雪守望雾灵山
下了一夜的雪停了,瞭望员王小龙迎着朝阳开始了新的一天。
3月30日,春暖花开的季节,位于兴隆的燕山主峰雾灵山海拔2118米处却依旧被厚厚的积雪包围着。5天前,一场大雪把山封了,食物送不上去,瞭望员王小龙、刘学伟已经啃了两天方便面,只剩下一个西红柿、一瓢白面和些许咸菜。
30日清晨,记者跟随瞭望站站长于海乘坐送粮车从兴隆县城开往雾灵山。一进山,四驱车的轮胎就开始跟冰雪覆盖的路面较上了劲,越往前走越不听使唤,越往上爬打滑越厉害,平日1个小时的车程走了近4个小时。
“就等你们来了才有米下锅呢!”中午时分,车终于到了山顶的瞭望站,王小龙跑着迎了出来,一边热情地跟我们开玩笑,一边把食物搬进站里。
天很蓝,阳光也很刺眼,寒风却无情地带走了这里最后一丝丝温暖。眼前,几架高耸的电台发射塔矗立山顶,防火瞭望塔被架设在其中一处发射塔上。
“今儿可盼到肉了,得庆祝一下,给俺媳妇发个微信。”王小龙高兴地端着锅走进宿舍。在这个窄小的空间里,摆放着两张堆满被褥棉衣的单人床、一张破旧的折叠饭桌,最醒目的地方张贴着一页发黄的《岗职警示》:天亮就上岗、不黑就守望、全天候值班、日志要记详。
于海说,这是前辈留下的口诀,贴在这儿已有十几年了。如今,设备升级了,任务也重了,即使是晚上,他们也得定时登塔瞭望。
雾灵山瞭望站有4名瞭望员,2人一组隔周轮值。他们都是务林人的后代,眼前的这片林海,记录着一代代务林人的青春故事和奉献精神。 瞭望塔,高悬在山顶之上,架设于发射塔之中,就像个鸟巢,裸露在寒风中。狭小的空间里只够摆下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四面窗户,屋外还有一圈仅能容一人通过的露天观测走廊。上了瞭望塔,就是瞭望、观测、分析、记录、报告……每个步骤都需要认真履行,每个程序却因重复而显得那么的单调。
寂寞,对于每个瞭望员来说都是必修课程。刘学伟说,有一次大雪封山,他去换班,喊了半天也没见人出来。当时,他心里咯噔一下,赶紧爬上瞭望塔。只见于海一个人戴着皮帽子、紧裹大衣、揣着手,仰坐在椅子上满面泪水。一见他进来,于海先是一愣,之后嘿嘿一乐,自嘲地说:“真是越老越没出息,想孩儿他娘了……”
寒冷,也是瞭望员需要克服的一个困难。雾灵山海拔2118米,年平均气温只有0℃,极限低温曾达到过零下45℃。瞭望站位于山顶,经常刮风,夏天都得备着厚厚的棉衣。 天渐渐黑了,雪又下了起来。于海扒着冰冷的铁梯爬上了瞭望塔。雪夜,雾灵山上的灯光再次亮起。微弱的灯光在风雪中摇曳,孤独而又执着地守望着脚下这片茫茫林海。记者 赵威 通讯员 张希军 摄影报道
链接
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14246.9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3%,是京津冀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瞭望塔位于海拔最高处,能观察到周边京、津、唐、承方圆100多公里的范围,一代代务林人前赴后继,不惧艰苦,守护着这片绿色。
于海踏雪赶往瞭望塔。
于海扒着冰冷的铁梯爬上瞭望塔。
山上缺水,刘学伟便就地取材,用盆接屋顶融化的雪水。
封山5天后,食物终于送到山顶,刘学伟开火做饭。
长居山顶的于海养成了与家人视频聊天的习惯。
夜色降临,瞭望塔上灯光亮起,在风雪中守候着茫茫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