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小五台山冬季野生动物监测工作正式开展。此次的工作目的是加强小五台山冬季动物监测,寻找新的动物踪迹,探查新的监测样线,对其中的人为干扰进行评估,从而确定新的监测样线,并布设红外相机。
南台区域的骆驼鞍与薛家背是此次工作的开端和重点,资源科白锦荣和忻富宁循着阳坡路线上到梁脊。这里是一处突兀的石山,下部是针阔混交林,阴坡和阳坡的坡度均在30度以上,是豹子和斑羚喜欢活动的生境。但是,这里有太多的人为干扰,有放牧和猎人下套的痕迹。动物踪迹并不多,没有观察到野生动物的活动。此时,阴坡有林地已经上冻,阳坡大部分是草坡,没有大型兽类藏身之处,故而未在这里布设红外相机。
11月1号,我们辗转来到杨家坪林区。杨家坪林区的气温比南台区域高,尚未发现林区内有结冰现象。但是,此时的杨家坪林区阴雨绵绵,野外调查工作十分艰辛,但是这并没有消退我们布设红外相机的热情。我们在西灵山北侧布设了15台红外相机,东灵山西侧布设了6台红外相机,分别设置在5条样线。希望能在这一片区域发现冬季动物迁徙的通道。这些区域均在1800米海拔以下,山势较为平缓,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均有涉及,适合兽类的捕猎。但是,这些区域离村庄、公路和农田较近,人为干扰比较大,有待来年初春检验相机布设成果。
通过1周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冬季气温较高的林区动物活动的踪迹也比较多,红外相机布设在低海拔区域较为适宜。经过此次的红外相机布设,再加上以往的红外相机布设,已经在西灵山的东部、南部和北部区域形成完整的监测网络。同时,我们认为,人为干扰是小五台山动物监测亟待解决的问题,野外布设的红外相机的日常管理有待加强。